楠木軒

矗立蘇北沿海的民心長城“宋公堤”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今日宋公堤

80年前的歷史風雲重現眼前,共產黨、新四軍胸懷為民情懷,歷盡千難萬險修築捍海長堤宋公堤的這段重要歷史,歷經斗轉星移,如今已成為鹽城黨史上的光輝一頁,成為新四軍鐵軍精神的重要標識、鹽城著名的紅色地標,更成為鹽阜人民心中不朽的豐碑。

空中俯瞰黃海邊的海堤公路,像卧龍,如玉帶,勾畫出鹽城東部沿海獨特的城市輪廓,而穿行而過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海港,則是鑲嵌其中的一顆明珠。

1941年初夏時節,碧空如洗。海風吹過黃海西岸廣闊灘塗,風過處,一望無垠的蘆葦迎風搖曳,如同滾滾波濤,與海浪渾然銜接。5月15日,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在蘇北抗戰史上影響深遠、偉大而艱難的“民生工程”——被後人稱為“宋公堤”的修築拉開了帷幕。

鹽城地處黃海之濱,先民傍海而居,曾以“瓢城”命名,意取“瓢浮水上,永不沉沒”之意,期許安居樂業。可千百年來,沿海人民飽受海嘯之苦。首輪《阜寧縣誌》記載了1939年8月29日,黃海沿岸地區遭罕見海潮侵襲時的情景,“蘇北沿海數百里,縱深盡成澤國,若干萬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毀於一旦……光是阜寧一縣,死亡人口就達一萬餘眾。”

這年冬天,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代主席韓德勤迫於當地羣眾和阜寧開明士紳楊芷江等人的一再籲請,花費20多萬大洋,費時數月,最後僅修了一條一米多高的小堤,因偷工減料,海堤極不牢固,海嘯到來,一衝即垮,被沿海羣眾譏稱為“韓小堤”。

▲阜寧縣第一任民主縣長宋乃德

宋乃德:“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

1940年10月6日,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進入阜寧縣境,8日,解放阜寧全境,10日建立了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時任八路軍五縱隊供給部長的宋乃德任縣長。黃克誠初到此地,就遇到海嘯成災,瘡痍滿目,難民遍野。目睹此悽慘景狀,他決心重新修築海堤,幫助羣眾戰勝水災,渡過難關,其拳拳之心在《黃克誠回憶錄》中歷歷在目。

這年冬日的一天,在阜寧商會所在地,正舉行一場特殊的士紳座談會,近百名地方知名地主士紳及工商界、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會議,主持會議的正是宋乃德。這位已有14年黨齡的老黨員,抗戰爆發後曾參加山西省犧盟會,任過潞城縣、晉城縣縣長,有着豐富的革命工作經驗。會上,宋乃德開宗明義拋出蘇北沿海人民性命攸關的修築海堤議案。很快,討論熱烈展開。有力主修堤者,有消極畏難者,有懷疑觀望者,甚至有竭力反對者。宋乃德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他起身,代表縣政府發表講話:“共產黨、八路軍來到蘇北,就是為了解救廣大人民羣眾於水火。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百姓家破人亡,抗日民主政府絕不能坐視不管,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海堤一定要修。”35歲的宋乃德真摯誠懇的講話贏得熱烈掌聲,給當地士紳留下深刻印象,但因民主政府剛剛建立,部隊供給尚需籌集,修堤工程浩大、耗資巨大、民力調配等諸多現實難題,各方眾説紛紜,未能形成決定。

1941年2月,阜寧縣第一屆參議會在阜寧碩集召開。會議再次鄭重討論修築海堤之事。黃克誠、張愛萍、劉彬、曹荻秋等蘇北、鹽阜區黨政軍領導到會重申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修築海堤的決心。宋乃德代表阜寧縣政府表態:修堤全部費用不由人民負擔,鹽阜沿海盛產食鹽,鹽税可觀,以鹽税抵修堤費用;先發行公債,日後歸政府償還。

抗日民主政府的決心和誠信得到大部分參議會成員的認同,修築海堤的提案最終獲得通過,以宋乃德為主任的“修堤委員會”宣告成立,同時決定發行修堤公債100萬元,以工代賑,萬民上陣,新四軍第3師部隊在人員和財力上全力支持。

然而,修堤之難,不完全在於與自然災害抗爭,更難在修堤過程中要與日偽頑的謠言、武裝擾亂和破壞進行鬥爭。如阜寧城內一時傳出流言,“修築海堤是共產黨導演的一場騙局”“新四軍是借徵民夫築堤為由抽丁當兵”等。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不甘於黃橋決戰的慘敗,派出大批特務,欺騙、恫嚇民眾,迫害幹部和民工,公債發行異常艱難。原需發行45萬元債券,但5月初僅售出10萬元。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延誤工期,將失信於民。宋乃德毅然決定:海堤工程按時開工,大堤分北、南兩段,先修北堤。

▲1941年,軍民修築宋公堤

張愛萍:“只要有好的領導,就能移山填海,創造人間奇蹟。”

築堤的消息不脛而走,沿海民眾奔走相告。開工之日,場面壯觀。施工過程中,黃克誠、張愛萍、曹荻秋、宋乃德等黨政軍領導人多次到施工現場視察工程進展情況。宋縣長帶頭挖了修堤的第一剷土。張愛萍看到浩大的勞動場面,對人民的偉力無限感慨:“我們的人民是勤勞勇敢的,只要有好的領導,就能移山填海,創造人間奇蹟。”得知民工糧食短缺,黃克誠立刻將剛購入的12萬元軍糧,全部無償接濟民工。民工備受鼓舞,幹勁倍增,工程進展迅速,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

有道是“寒不挑河、夏不打堆”。6月,南堤開工後適逢梅雨季節,滷潮氾濫,所築堤堆易遭水淹雨澆,極不牢固。又逢時疫流行,許多民工病倒了。南堤修築歷經艱難險阻。當時,宋乃德正患瘧疾,高燒40度,仍帶病跋涉30多千米,堅守工地,指揮修堤。黃克誠親臨海堤工地,扛鍬挖土,鼓舞士氣。

陳振東:“我為築堤而來,今為築堤而死,死而何憾!”

南堤雖然僅有18千米,但施工過程卻危機重重,險象環生,除了經歷軍民共堵“五丈河”,迎風斗雨戰海潮等種種艱難困苦,還遭到日偽軍阻撓和破壞,甚至不斷製造謀殺事件,如震驚鹽阜的“尖頭洋慘案”。工地上的部分幹部和民工遭到敵特殺害。一時間,民心浮動,給築堤帶來更大困難。對此,黃克誠立刻命令新四軍第3師第8旅23團官兵進駐海堤,保護修堤幹羣生命安全。

阜寧縣八灘區地主豪紳勢力雄厚,土匪敵特活動猖獗,敵情相當複雜。危急關頭,青年共產黨員陳振東臨危受命,擔任八灘區區長。當時,土匪顧豹岑為害人民,屢遭新四軍打擊,其擔任偽軍團長的侄子顧德揚懷恨在心,司機報復。在南堤竣工前夕,陳振東被混進區隊任警衞班長的敵特出賣,遭10多個匪徒捆綁,押往敵據點耦耕。面對匪徒的威逼利誘,陳振東怒斥痛罵,面對酷刑,他大義凜然,毫無懼色:“你們要殺我,就把我帶到海堤上。我為築堤而來,今為築堤而死,死而何憾!”這聲音如洪鐘,響徹寰宇。匪徒終將陳振東綁押到千秋港一大海船上,殘忍地截去他的雙腿,將其拋入黃海。

▲宋公紀功碑碑文

阿英:“生靈數百萬,翹首仰英風”

1941年7月31日,歷經千難萬險的長90華里的沿海捍海大堤,終於勝利竣工。新堤建成不久,恰逢海嘯翻騰而至,比1939年海嘯水位高20公分,衝擊時間延長20分鐘,但新堤屢經衝擊,巋然不動。人們將此堤媲美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在蘇北主持修築的范公堤,譽為“宋公堤”。

▲宋公碑

著名戲劇家阿英抵達鹽阜區時,宋公堤已竣工一年,他所到之處,無不聽聞宋公堤跌宕起伏的修築過程和其中的生動故事。當地一首民謠更給阿英留下深刻印象:“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鹹潮到阜東。從此不聞衝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阿英夢縈情牽,終於完成1.5萬言《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這是迄今對宋公堤記述最為詳細的紀實文章,史料翔實,飽蘸情感。該文開篇即賦五言詩:“壯氣凌雲上,雄才一代中。孤軍驅暴虜,隻手拯哀鴻。蘇北幹臣重,淮東障海功。生靈數百萬,翹首仰英風。”鹽阜區新創刊的雜誌《新知識》分兩期予以連載。

軍旅畫家李人毅曾創作宋乃德的畫像,他深情地説:“在我追訪新四軍老戰士的過程中,他們都曾囑咐我,千萬不要忘記宋乃德,不要忘記宋公堤。”

宋公堤藴藏着可歌可泣的故事,見證了共產黨、新四軍心繫人民、至誠擔當的一段偉大歷史。



  作者:王海燕  王連高

  編輯:趙徵南

責任編輯: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