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俞敏洪稱外國留學生不應該享受超國民待遇”這一話題登上了熱搜。據瞭解,他在某節目中表示,中國曆來是友好之邦,更容易看重外來客人,但當中國的大學生髮現,外國留學生所有的待遇都比自己好的時候,這也是一種失衡。他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外國留學生的待遇,不應該超過本國學生。
他的言論確實反映了客觀現實,在中國高校,留學生的待遇素來比本國學生好很多。本國學生們住四人間或者六人間,有的連獨立衞生間都沒有,洗澡要去公共澡堂,而留學生們卻住着一人間,有單人牀,24小時不斷網不斷電,供應熱水。面對留學生公寓的種種設施,中國學生只能流下羨慕的淚水,那種感覺,就像是家裏來了客人,父母把好的東西都端上了桌,自己只能吃剩菜一樣。
在學術上也是如此,某大學擔心考試的時候留學生遲到,提供了專門的叫醒服務。某知名大學招收漢語不合格的留學生,還給47萬的獎學金。某國內公認的頂尖高校在招收國際本科生時,採取的是申請加審核的方式,沒有組織考試,被質疑為降低錄取標準。中國的學生想要讀這些學校,得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才行。
雖然中國曆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貌對待客人,是應該的,但是這種溺愛,是不是有點過分呢?為什麼國內的高校那麼執着於引進國外學生呢?
國內的高校,基本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國際化,要成為世界知名院校,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項目基金,而想要國際化,就得在權威的排行榜上被人看見。以QS(英國教育升學組織)為例,給大學排名的時候,主要看6個指標:學術界專業人士評選、僱主評選、教師和學生比例、教師研究報告被引用次數、外籍教師人數、外籍學生人數。
想要靠前邊四個指標提升排名很難,專業能力要經過一年又一年的積累,學生們進入職場後的口碑,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變的,而最後兩項,説白了其實是可以花錢解決的。於是高校們紛紛從這方面入手,試圖提升自己的國際排名,完成建設目標。高校給留學生過高的待遇,不一定是因為管理者崇洋媚外,更多的是利益使然。
但高校本該是純粹的象牙塔,教育要有基本的公平,否則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部分年輕人在高校優待措施的誤導下,可能會以為外國的學生先天就比較優秀,才獲得了那麼好的待遇,不利於重塑民族自信心。中國的學生去國外深造,可沒有這些待遇,得看績效,看語言成績,兩相對比之下,年輕人可能會心寒,失去歸屬感,讓人才流失變得更加嚴重。
過於寬鬆的引進政策,使得進入中國高校的外國學生們素質差距過大,有的學生確實有着不錯的學術能力,普通話講得也很好,但還有的留學生,別説做科研了,連基本的遵紀守法都做不到。2019年7月,江蘇警方偵破了一起聚眾吸毒案,抓獲了19人,其中16人為外籍人士,7人是某機構的外教,還有9人是外國來華留學生。這些人長期和中國學生一起生活學習,也有可能給中國的學生造成不良影響,讓他們也沾染上壞習慣。
打造良好的國際形象,讓國內高校也走向世界,初衷是好的,但是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有過強的功利心,要保證教育的公平。可以引進國外的留學生,但是不能厚此薄彼,要讓他們也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對國內的法律有基本的瞭解。
如果只是因為對方有白色或者黑色的皮膚,就給他們過好的待遇是不公平的。我們也可以自己給大學排名,不要老是被別人牽着鼻子走。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