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響過985,中國新蓋大學有多野
原標題:校名響過985,中國新蓋大學有多野
圖/視覺中國
廣東廣州,黃埔大學;浙江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山東濟南,中國空天信息工程大學……
這些名號響過985的大學,都是在籌建中的“後浪”,未來將成為中國高校中的一股新興力量。
過去一年來,高校領域不斷傳出籌建消息或有最新建設動態,據第三方機構不完全統計的就近40所,如此密集地在各地湧現新大學實屬罕見。
不過,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突破3000所,中國高等學校的總量與需求,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本的平衡。
籌建
東方理工大學,這所籌辦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消息一出,就被拿來與西湖大學相提並論。
1月13日,寧波鎮海區政府官網公佈的《區政府2020年12月份工作總結》明確提到,推進東方理工大學(暫名)建設及相關產業落地工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中國新聞週刊指出,目前中國高等學校的總量與實際需求,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本的平衡,除非能夠建出更高水平的大學,否則新建大學的需求不是太強。
浙江這個2020年GDP總量全國第四的經濟強省,只有浙江大學、寧波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三所“雙一流”,高等教育實力與經濟實力並不匹配。
同處長三角的江蘇和上海,均是高教重鎮。安徽雖然經濟發展水平有差距,但除了同樣擁有“華五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外,也有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兩所“雙一流”作為支撐。
更何況,浙江高教的半壁江山,是浙江大學憑一己之力撐起的。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浙江大學高居全國第3,寧波大學僅排第75。浙江高校共有44個A類學科,浙江大學就佔了39個。
除了位於寧波鎮海的東方理工大學,杭州餘杭區正積極籌建中法航空大學,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法國國立民航大學開展的合作。
近一年來山東規劃籌建的新大學也有不少,中國能源大學、中國康復大學位於青島,中國空天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位於濟南。
與同在華東的江蘇、上海相比,山東難稱高教大省。前山東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孫永海曾指出,山東省大學山多峯少、水平不高。
截至2020年6月30日,山東省共有70所本科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然而只有3所“雙一流”。針對高教上的薄弱,近年來山東採取了在各地成立新大學等一系列動作。
拓展
上海坐擁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4所“雙一流”,高教資源不可謂不豐富。
不過,在即將開幕的上海兩會上,有五位政協委員計劃提交聯名提案,建議“上海應該儘快增辦若干所新大學”。
提案認為,在新建大學方面,上海可以參照廣東模式,按照高起點的方式來進行。即引進國內、國際一流大學的資源,通過辦分校或者合作辦學的方式,建設學術和教學水平一流的新大學。
廣東經濟全國領先,然而廣東省僅有5所“雙一流”高校,被笑稱“沿海的高等教育荒漠”。位居四大一線城市,深圳連一所“雙一流”都沒有。
1月22日,廣州市黃埔區一屆七次黨代會召開。會議期間,黃埔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通過審議正式出台。其中提到,加快籌建黃埔大學。
縱觀籌建中的新大學,大多落地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尤以廣東為最,根據軟科統計的近期傳出籌建消息的學校名單,近40所新大學中有多達14所位於廣東。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向中國新聞週刊指出,現在已經進入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時代,地方辦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東部地區已經實現區域現代化,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因此東部有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創辦新大學的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東部密集辦大學是高等教育資源市場配置的必然結果。
在這股浪潮中,香港高校加速“北上”。伴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落地,香港高校近幾年也加快了“北上”辦學的步伐。
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對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明確到2035年,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公開信息顯示,已有5座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披露了5所香港高校的落地進展或意向,分別為廣州、東莞、佛山、肇慶和深圳。
提質
大學實力不在名號響亮,即使是985高校,校名直接冠以“中國”、“中央”等的也是少數。
2020年11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發言中建議將康復大學定名為中國康復大學。
不得冠以“中華”“中國”“國家”等代表中國的慣用字樣,教育部《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已有規定,以攔阻高校起校名貪大求全的傾向。
針對東方理工大學的叫法,有網友調侃這名字太小了,叫東亞理工大學或者亞洲理工大學,實在不行就叫國際理工大學、宇宙理工大學,看這名字多大氣,方才彰顯舉辦者的壯志雄心。
拋開校名的爭議,新建大學也有它的合理性。
儲朝暉認為,山東、浙江、廣東這樣一些省份新建大學,主要是跟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當地對於更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需求有一定的相關性,它的生源可以在一個相對比較大的範圍內去吸收,從這個角度來説,也應該給它們一些空間。
2019年廣東省本專科在校生人數205.4萬,高於江蘇的187.4萬人,不過廣東省2019年在校研究生數量僅為12.96萬人,大幅低於江蘇省的21.5萬人。在更高層次的研究生培養上,廣東高等教育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當然,新建高校要強調品質,主要看質量是不是有提升,以及辦學方向是不是有創新,如果是簡單的重複或替代,儲朝暉認為就沒有必要。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跨入普及化的門檻,未來仍有一段提質的路要走。
2035年我國要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那麼是對現有高校做強存量為優,還是對新建高校做大增量為優?
周光禮認為,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把存量做強,但不影響新建高校。把存量做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控制單體大學的規模,降低生師比。
現在中國大學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規模偏大。我國本科高校平均規模超過2萬人,美國平均規模不到5000人。我國出現一批規模超過5萬人的巨型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偏低,因為生師比太大。
周光禮指出,新建高校必須嚴格落實高等教育的國家標準,防止大量野雞大學出現,防止高等教育的浮誇風、大躍進。
儲朝暉認為,從整個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格局來看,未來中國大學要真正走向世界,最關鍵的還是管理體制上的改變,體制上的創新比數量上的增加更具有關鍵性。
如果體制沒有變更,僅僅從數量上去改變,那麼大學依然是有一個天花板難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