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來襲:亞歷山大的傳奇鐵騎
前因:亞歷山大政征服波斯
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率軍入侵巴克特里亞,殺掉總督拜蘇斯,得到波斯帝國。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遠征東方,侵略印度。
那個時候的印度還是被叫做婆羅多(梵語的印度)的神秘土地,但是經歷了波斯的侵略與統治,印度已經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當波斯實力逐漸衰敗後,印度開始了各個小國之間的混戰。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望向西南,印度這塊神秘的土地對他也極有吸引力。
公元前327年,他一路向東朝印度進軍,此時的印度各個小國各自為營,非但不齊心禦敵還想着從中獲利。
從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後,亞歷山大帝就一路勢如破竹,將印度北邊的多個國家收入囊中。
亞歷山大名字意為“人類的守護者”,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他們少有對手,比較像樣的印度土邦就是保拉瓦王國。
這裏的王公波魯斯率領,開始了同馬其頓軍艱難的戰爭。
此時的亞歷山大軍隊有近五萬名士兵,其中以輕重步兵為主要形式以及優勢戰鬥力,而波魯斯的軍隊也絲毫不示弱,士兵數量接近5萬,戰車數百輛,除此之外,還擁有近200頭戰象。
雙方蓄勢待發,在海達斯帕斯河兩岸開始了對峙。
亞歷山大是個善於謀略的領導者,率先想到了用聲東擊西的辦法,打破兩軍僵持的局面。他派了幾個分隊扛旗在河沿岸向不同方向移動,混淆了波魯斯軍隊的視線。
看着多個部隊分散前進,波魯斯搞不清楚對方究竟要幹什麼。
正當他們疑惑不解時,亞歷山大的一支精鋭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的在海達斯帕斯上游渡河了。一上岸,他們就繞到波魯斯軍隊的後方,來了個出其不意的偷襲。
波魯斯也很快意識到被騙了,立即改變軍隊部署,雙方正式開始了交戰。
利用巨大的戰象是印度軍的最有特色的作戰方式。
波魯斯安排戰象間隔15米分佈,騎兵則在戰車的兩側護翼,戰象的巨大傷害範圍與衝擊力是印度軍的優勢所在。
但這樣的陣勢還嚇不倒亞歷山大帝,在收服波斯與與其他印度小國的的戰爭中,他已經見識過此種排兵方式,自有一套應對措施。
針對戰象特點,他先是派騎兵出擊,用弓箭手對抗印度的左翼騎兵,取得勝利後立即率領部隊主攻對方右翼騎兵,這樣迂迴的戰術佈置立刻讓波魯斯失去了騎兵的掩護,剩餘的步兵則只好圍繞戰象形成保護。
於是波魯斯下令讓大軍集體向馬其頓軍進攻,希望能扭轉局勢。
當時的印度對於希臘人來説,是“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的一部分。
然而,往日裏所向披靡的戰象在這場戰鬥中卻頻頻失利,討不到便宜。
在海達斯佩斯的河岸上,土質鬆軟泥濘,戰象的活動因此受到了限制,而對方看到戰象軍陣缺乏騎兵保護,直接用斧頭,短槍等武器攻擊戰象的腹部、腿部以及眼睛。
慌亂中,戰象大量死亡,而活着的戰象向後撤退途中竟踩死了不少印度軍。亞歷山大在這時縮小包圍圈,派騎兵圍攻,配合步兵一步步擊敗了波魯斯軍。
最後,波魯斯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戰車也全數毀滅。亞歷山大俘獲了投降的波魯斯和他的兒子,宣告了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嚐遍了勝利滋味的亞歷山大還是不滿足,帶領着遠征軍繼續向東,一直到達了希發西斯河。
就在這時,軍中開始傳播疫病,再加上長年的征戰讓士兵們看不到盡頭,等不到結果的失望讓他們開始了集體的罷工。
無法調動士兵積極性,下一目標難陀王國的實力有十分強大,就算再富有謀略與頭腦,沒有了士兵支持的亞歷山大也是不可能成事的,無奈之下,他只好放棄向恆河前進的計劃。
在公元前326年他停止了東征,宣佈撤軍。
經過兩年的跋涉,亞歷山大終於返回了巴比倫,長達10年的東征終於結束了。
後果:返回巴比倫
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率軍返回了巴比倫,結束了為期長達10年的東征。
結論:亞歷山大的入侵把印度捲入戰火,為人民帶來災難。但從文化角度上看,希臘文化由此傳入印度,形成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客觀上也在經濟方面促進了希臘與印度的交流。
(素材源於:www.allhistory.com/article/5f5b079b85139100018a14ec;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