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刺殺事件,遠有荊軻刺秦王,近有孫鳳鳴刺殺汪精衞。這些刺殺事件由於其人物特殊性或造成深遠影響而被史書廣泛記載,被大多數人所熟知,成為街頭巷尾的飯後談資。
當然,也有一些刺殺事件因其造成的影響有限而很少被大眾熟知,發生於慶曆八年的宋仁宗遇刺案就是這樣一件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刺殺案。
在眾多宮廷劇中,宋朝的歷史一直是藍海。清朝的宮廷劇最多,唐朝的宮廷劇有之,連一直是冷門的明朝最近也頻頻登上銀幕,反之,關於宋朝的宮廷劇卻一直不温不火,寥寥無幾。
這一狀態被最近大熱的電視劇《清平樂》打破。這部劇開播之前便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除了演員陣容的強大之外,正午陽光出品也成了這部劇的金字招牌。這部劇以北宋為背景,聚焦宋仁宗趙禎的一生,在風雲詭譎的朝堂上,在兒女情長的後宮中,還原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宋仁宗。而今天要説到的這起無頭公案,刺殺的對象正是宋仁宗趙禎。
《清平樂》劇照
午夜的殺戮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晚,宋仁宗在曹皇后的坤寧宮過夜,尚未就寢,忽然聽到外面一陣喧譁,間或有宮女的慘叫聲。曹皇后身為將門之女,立馬警覺起來,召來隨侍太監細問緣由。隨侍太監不明所以,只説是宮中處罰宮女過度造成的騷亂,並無大礙。
曹皇后將門虎女,何等精明,厲聲呵斥道:“賊人已經殺到眼前,你還敢當面撒謊?”仁宗起身想到外面看看情況,曹皇后攔着他説:“外面太亂,聖駕尊貴,不宜外出。”
曹皇后劇照
眼見廝殺聲越來越近,曹皇后臨危不亂,她判斷廝殺聲來得突然,一定不是外面的軍隊殺入皇宮,必定是宮內人所為。再根據動靜大小判斷人數必不會太多。此時,寢宮中尚有一些太監宮女值守,人數雖不多,但卻可以抵擋一陣。她請求仁宗速派內侍從旁門出宮,宣當日值班的宮中守衞王中正率兵護駕。同時,把寢宮值守的太監、宮女召集起來,將每人頭髮剪下一個缺口,許以高官厚祿:“你們奮力殺敵,明天憑這個標記請功領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只是一些太監宮女,生理上或有不足,但對財富功名的追求卻一點不比正常人弱。一邊是榮華富貴,一邊是身死人手,兩相權衡之下賭徒的性格暴露無遺,也就暫時將生死置之度外了,拿起身邊有攻擊力的物品便衝將出去,將叛賊抵擋在寢宮門外。
這邊曹皇后也沒閒着,她怕叛賊強攻不成改用火攻,便派人偷偷出去蒐集宮中常備水,叛賊縱火一處便撲滅一處,致使叛賊的火攻計劃也未能得逞。
正相持不下之時,王中正率兵趕到,叛賊慌忙逃竄,三人當場被殺。等到平息下來,曹皇后在外面問明情況,才打開寢宮,由仁宗犒賞侍衞。
四個人的鬧劇
經查,叛亂者總共四人,乃崇政殿親從顏秀、郭逵、孫利和王勝。當天晚上,四人殺軍校、劫兵仗,從延和殿房頂躥到福寧殿前。王勝事後趁亂逃走。
天亮後仁宗下令全面搜查,但務必留下活口,第二天入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在北樓找到王勝,卻沒有遵守仁宗的命令,當場下令將王勝亂刀砍死,引起宮中議論。
楊懷敏劇照
這起叛亂髮生的十分蹊蹺。首先,作為皇家衞隊,人員必定經過嚴格篩選,無論從背景和思想必然經過層層審核,忠誠是每個皇家侍衞最基本的素質,而這四個人明顯是不過關,那麼又是如何混進衞隊的呢?
其次,宮廷禁衞軍有五個指揮(軍事單位),一指揮為六百人,總數應該至少有三千人以上。叛亂者只有四人,從崇政殿一路越過延和殿,來到福寧殿,竟沒有受到任何阻攔,是當值侍衞疏忽失職,還是有人暗通款曲?
最後,王勝躲藏到宮城北樓,仁宗曾下令活捉,但竟被亂刀砍死,有悖常理,有沒有殺人滅口的嫌疑?這些都很有深查細究的必要。
真相
這起事件雖説發生的蹊蹺,但卻也不是完全沒有頭緒,要想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她就是仁宗很寵愛的張美人,也就是《清平樂》中那個讓人恨的牙癢癢的張妼晗。
張美人劇照
事發當晚,叛賊和守衞互相廝殺之際,現場一片混亂,張美人卻離奇地出現在了現場,以一介女流之身護駕,仁宗大為感動。事後論功行賞,宋仁宗想憑此獎掖張美人。一向善於鑽營的樞密使夏竦馬上上奏,稱張美人護駕有功,請求晉升她的封位。仁宗於是順水推舟,封張美人為貴妃,僅次於皇后。
看過電視劇的觀眾可能都知道這個張美人自恃仁宗的恩寵而囂張跋扈,不但不將曹皇后放在眼裏,而且早對皇后寶座有覬覦之心。而樞密使夏竦,能力超羣,卻是出了名的滑頭。當時的情況是曹皇后不受仁宗皇帝待見,並無子嗣,而張美人卻獨得恩寵,一口氣為仁宗生了三個女兒,要知道仁宗的第一個皇后郭氏就是以無嗣為由而被廢的。
夏竦劇照
所以,結合種種蛛絲馬跡,歷史學家推斷,發生在仁宗慶曆八年的這起刺殺事件,並不是一起單純的侍衞酒後刺殺事件,而是後宮與權臣勾結共同策劃的一起爭國本事件。其目的不是意圖置仁宗於死地,而是為了讓張美人上位而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
國本之爭
歷史學家列出了一系列佐證這一推斷的依據。
其一,叛亂的人數實在少得可憐,只有區區四人,要知道整個皇宮共有侍衞幾千人,憑四個人便想刺殺皇帝無異於痴人説夢。
其二,事發當晚宮內一片混亂,仁宗下令各宮門緊閉,而張美人卻憑着一介女流之身衝破層層宮門來到福寧殿。
其三,違背皇帝命令私自殺死王勝的楊懷敏在張美人處當差,且與樞密使夏竦來往密切。
其四,事發後夏竦黨羽的諫官王贄上書,認為皇后當晚表現出奇鎮定,因此懷疑皇后是幕後主使。
其五,仁宗的態度。仁宗剛開始要求務必留下活口以便調查事情的真相。但隨着調查的深入,卻僅將涉案的五位官員貶職外放,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作為叛亂四人的頂頭上司,且違抗聖命斬殺唯一的活口,擱其他朝代妥妥的死罪,卻也只是被降了職,但卻依然在宮中當差。
宋仁宗劇照
凡此種種不難推斷,此次事件是張美人夥同樞密使夏竦、宦官楊懷敏合謀用某種方式説服或威脅四名衞兵送死演出這場宮廷兵變鬧劇,製造張美人救駕感動聖上的機會,同時事後將主謀導向曹皇后。他們也看準了仁宗仁愛或者可以説老好人的個性,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殺張美人,所以此大膽的計劃就算敗漏也有事後控管壓縮事態的機會,而若成功扶植張美人上位甚至有朝一日所生兒子立為太子,則朝政將數十年甚至百年落於夏竦一黨手中,利益極大而風險可控。
而仁宗皇帝過程中一些怪異行為,可解釋為仁厚性格之外,也有可能某個時間點已經得知真相與張美人有關,所以不想事件再查下去。
最終,這起事件被定義為四人不明動機的騷亂而草草收場,除了被殺的四個叛亂者和幾個被貶黜的官員外,似乎誰都沒有受到傷害。而張美人六年之後突然暴斃,是否有內情無從得知,直到死後才得到她一直夢寐以求的皇后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