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埔三期畢業生中,王耀武是絕對的領頭羊,他在抗戰後期就已經當上了中將方面軍總司令(相當於戰區司令),與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等一眾老資格的三星上將平起平坐。
這等風光不僅黃埔三期同學不可企及,就連黃埔一、二期同學也望塵莫及。
1946年1月,王耀武升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10月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山東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在職務上超過了三位黃埔一期的山東籍將領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因此在國民黨軍隊中就有了“三李不如一王”的説法。
略知王耀武的朋友都知道,在戰場上,他帶出了五大王牌之一的第74軍,在官場上,他八面玲瓏仕途通順,在商場上,他長袖善舞生財有道。
不過有一種説法,説王耀武是第74軍的創始人,筆者認為有失偏頗,第74軍確實是再王耀武這一任開始逐步走向輝煌,但是,在王耀武之前,第74軍第一任軍長是蔣介石的外甥俞濟時。
所以,俞濟時才是74軍名符其實的創始人,而王耀武則是帶領74軍走向成功和輝煌的那個人。
王耀武與俞濟時也頗有淵源,二人早年就有過交集。
1934年11月,在王耀武還是補1旅旅長時,就臨時劃歸過俞濟時指揮。補1旅阻擊紅軍抗日先遣隊得手之後不久,即擴編為第51師,此時,王耀武就在黃埔三期同學中脱穎而出,成為三期同學中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王耀武率51師奉命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51師堅守吳淞口附近以羅店為中心的陣地,與日軍展開持續多日的激戰,擊退了日軍的多次猛攻,在戰況極為慘烈的時候,他還組織部隊進行夜襲,擊斃日軍聯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隊長莫森,受到通報嘉獎。
戰後,51師被編入俞濟時的74軍,王耀武正式成為了第74軍的一員主將,他一輩子的榮辱也都與第74軍聯繫在一起了。
1938年7月,在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74軍負責主攻被合圍的日軍106師團,51師師長王耀武採納其下153旅旅長張靈甫的提議,組織敢死隊從絕壁攀登而上,一舉攻佔了制高點張古山,為重創日軍106師團立下頭功,74軍也一戰成名。戰後,王耀武升任74軍副軍長併兼51師師長。
1939年6月,74軍原來的軍長俞濟時升任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王耀武隨即成為74軍第二任軍長。
正是在他的帶領下,74軍在抗戰戰場上浴血奮戰,幾乎參加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戰役,贏得了“抗日鐵軍”的讚譽。
1941年春,王耀武率部參加了上高會戰。此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少將巖永以下1.2萬人,被何應欽稱為抗戰爆發以來“最精彩之戰”,第10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更是認為74軍發揮了最大的力量,創建了最大的戰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戰以第74軍戰績最為卓著,因此被授予軍中最高榮譽“飛虎旗”,王耀武也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上高會戰之後,74軍作為首批換裝蘇式裝備的五個軍之一,改裝為蘇械軍,由此真正步入了王牌軍的行列。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打響,74軍奉命由贛北緊急馳援長沙。由於日軍破譯了中國軍隊的密碼,日軍司令部得到74軍趕來增援的消息,在春華山對毫無防備、正在行軍中的74軍展開了突然攻擊,74軍因此遭到了嚴重損失,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74軍依然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3年4月,王耀武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74軍軍長。在1943年11月的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人堅守常德城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的猛攻,最後師長餘程萬率殘部兩百多人突圍,並在6天后餘程萬又隨反擊部隊收復常德。
1944年1月,王耀武升任第24集團軍司令,統領第73、74、79、100軍,共4個軍10萬人。
1945年2月,第24集團軍改編為第四方面軍,王耀武任方面軍總司令。
1945年4月,王耀武統一指揮率18軍、73軍、74軍、100軍等部總共約30萬兵力,迎戰來犯的日軍,斃傷日軍2.8萬餘人,贏得了抗戰最後一役雪峯山之戰的完全勝利。
此戰是王耀武戎馬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戰,也是抗日戰爭最後一場大會戰。戰後,王耀武被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日本宣佈投降後,王耀武作為湖南地區受降長官,接受日本第20軍的投降,王耀武的功名也在此時達到了最輝煌的頂峯。
在蔣介石挑起的三年內戰中,王耀武“濟南戰役”兵敗被俘。
被俘之後的王耀武思想轉變速度很快,還不到一個月,王耀武就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他暢談其在解放區的觀感,對黨的寬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國民黨軍隊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勸降。
蔣介石聽到廣播後,對這個深受器重的學生極為不滿,氣得大罵王耀武虛偽無恥!
在戰犯管理所,王耀武的表現也非常積極。1959年2月,王耀武和杜聿明、宋希濂、溥儀等10人第一批獲得特赦。
特赦出獄後,王耀武擔任了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後來又被特邀為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病逝於北京,享年64歲。
198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為王耀武、溥儀、廖耀湘等三人補開了追悼會,並將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這是新中國給予他們這些曾經的“戰犯”極高的待遇,僅就王耀武而言,充分説明了一點:對於他在抗戰中立下的功勞,新中國不僅予以認可,而且會銘記在史,子孫萬代都會因此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