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都是周天子分封的正牌諸侯國,為什麼它們都被中原各國等國稱為蠻夷之國呢?
一,它們出身低,分封晚。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封為諸侯。周武王和周公共分封了三百多個諸侯國,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姬姓諸侯國,比如魯國,燕國,晉國等,齊國則是功臣姜太公的封地。
相比以上各類諸侯國,楚國和秦國的統治者的出身比較低,獲得分封的時間也比較晚。
楚國統治者雖然宣稱是高陽氏(黃帝之孫)的後裔,但已經流落南方荒蠻之地數百年。楚國建立國家的時間比周朝還早一些,但直到周成王時期,楚國首領熊繹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替天子驅邪除災,才獲得周成王的承認,被封為“子爵”。
秦之先人也是高陽之後,因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氏。周孝王時,賜秦地為封邑,方圓五十里,號為秦嬴。秦莊公時,因征伐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1年,犬戎和申侯攻殺周幽王時,秦襄公出兵救周,並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被周平王封為伯爵,賜給岐(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以西之地,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平心而論,楚和秦的出身並不低,而且很高貴,他們都是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周王的賞賜,比那些無功而受祿的周王親戚們牛多了。
但是,當時的姬姓諸侯國數量佔絕對多數,他們都很有優越感。他們的君主看秦國楚國,就跟後世王朝的皇親國戚看待一般官吏沒啥區別。他們看不起秦、楚,認為它們是蠻夷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位於蠻夷之地。
姬姓諸侯國大多被分封在中原的肥沃之地,生活比較滋潤。外姓諸侯大多被分封在邊緣之地,土地貧瘠,還要負責與夷狄打仗,保衞王室。
秦國被封在岐山以西,與西戎諸部相鄰,秦國的職責就是與西戎作戰,秦襄公後來就在與西戎作戰時戰死沙場。最終,秦國吞併了西戎,拓地千里。
秦國吞併西戎是為周朝做貢獻,永久解決了西部邊患。但這樣一來,秦國大部分土地就是蠻夷之地。中原各國就把秦國當成夷狄之國。
楚國則是在南邊吞併周邊小國,成為南方最大的國家。楚國的地盤大部分位於南方,遠離中原,因此也被中原各國成為蠻夷。
當然,楚國在攻打一些小諸侯國的時候也自稱蠻夷。
三,中原國家掌握話語權。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秦國和楚國雖然地盤大,軍事力量也比較強大,但是並沒有什麼話語權。中原各國基本由齊國、晉國等霸主國家説了算。
霸主國家帶領一幫小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不管是共同抵禦楚國還是進攻秦國,都是名正言順。
四,諸侯國利益。
西周時期,雖然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但是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還有數百個沒有經過周王分封的土著國家。
從西周到戰國前期,周朝的諸侯國一直在組織聯軍攻打這些“夷狄”國家,直到戰國中期,“夷狄”國家基本已不復存在,全都併入了中原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攻打夷狄之國是最名正言順的。
春秋時期,齊國稱霸40年,其餘時間基本都是晉國在稱霸。而晉國與秦國和楚國關係都不怎麼好,秦晉、晉楚之間多次爆發戰爭。
晉國與姬姓諸侯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又擁有很多小弟,掌握國際話語權。晉國極其同盟為了在與楚國、秦國的戰爭中獲得更多道義支持,自然就把秦國和楚國稱為夷狄之國。
總結一下,秦楚之所以被稱為夷狄之國,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是強大的後發國家,且經常和中原霸主齊國和晉國爆發戰爭。
其實這與當今的世界格局也很相似,大家也可以發表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