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宋史》稱其“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他就是被後人稱為科學通才的沈括。
沈括(約1031~1095)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個官二代,從小勤奮好學,14歲就讀完家中藏書,他隨父母到過許多地方,廣聞博見,知識豐富。後來官至太史令,參與過整理鹽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監、翰林學士等技術性官職,幾乎包辦了當時朝廷中的科學事務,如修曆法,改良觀象儀器,興水利,制地圖,監造軍器等。他十分虛心求教,勤于思考,能向一切內行學習,“歷訪鏡工”,“問教坊老樂工”,“問老醫”,“凡所到之處,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及一藥一術,皆至誠懇切而得之”,“發明考證,洞悉源流”。他在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學、生物、化學、醫藥、水利、兵工、治金、建築、文史、樂律等多學科領域,都有很高造詣。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著名(據《宋史·藝文志》記載他的著述有22種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專家李約瑟譽他為“中國通”。
沈括著作《夢溪筆談》
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沈括的成就我們是有目共睹的,但我麼可能不知道沈括這個人的另外一面吧。沈括的人格品行、道德操守卻十分齷齪,令人無法稱道,喜歡搞些檢舉揭發類的“小動作”,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栽贓誣陷。尤其是施放暗箭陷害大文豪蘇東坡,差點把蘇東坡置於死地一案,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抹不去的污痕,也為自己“樹立”起一個卑鄙小人的形象。
沈括的另一面
南宋初王銍《元祐補錄》記載了沈括的這一醜事。他們同為進士出身,在“皇家圖書館”做過同事。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進行了激進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朝廷許多重要官職。蘇軾卻與改革總設計師王安石意見相左,與“保守黨”領袖司馬光一起,組成著名的反對派。由於獲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無人能擋。1071年,作為反對派代表,蘇軾下放到了杭州擔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職。當時,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朝野上下,“粉絲”無數。其間,沈括作為“中央大員”,到杭州檢查農田水利建設。臨行前,宋神宗囑之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雖然政見不同,蘇軾還是把沈括當老同事、好朋友。但沈括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沈括。沈括表面上跟蘇東坡把酒言歡,其實,內心在打着小算盤。算計蘇東坡,而沈括算計的伎倆是小人們慣用的伎倆,那就是打小報告。沈括先把蘇東坡所謂的“反詩”偷偷抄錄下來。回到京城後,他立刻在蘇軾的詩文中尋章摘句,找出一些他認為是貶低誹謗朝廷和皇帝的句子,然後加以詳細“註釋”,發現”“發明”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反對“革新”,諷刺皇上等等。
不久,蘇軾因為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險些喪命。例如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蘇軾被捕入獄,遭受一百多天的嚴刑拷問,差點被沈括害死。後來王安石復出後,再也不稱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謂壬人,就是見風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稱小人。
“首鼠乖剌,陰害司農法。”《宋史》中,蔡確對沈括作如是評價。意思是説沈括首鼠兩端,見風使舵,還愛玩陰的。聯繫沈括與王安石、蘇軾的情仇恩怨來看,蔡確的評價真不失公允。
在科學方面沈括達到了無人超越的高度,眾多學科領域中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為了紀念沈括的功績,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沈括所作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標號為#2027的小行星命名為“沈括”。
但在道德方面沈括無情無義,過河拆橋,為了名利,不惜顛倒黑白,倒打一耙。他的這種行為是遭人唾棄的。以至於最後沈括備受朝廷和世人冷落,連老婆都動不動吼他一頓,死後無人給他建碑,沒有墓誌銘,宋史上也沒有給沈括單獨立傳。公元1095年,沈括在淒涼中病逝。沈括做人是失敗的,他是科學巨人和政治小人的複合體。但作為科學家卻是成功的。也正因這種成功,後人對這位有瑕疵的科學家還是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