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義務教育學校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與學校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根據教育部近日發佈的《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教師要對佈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的育人功能。通過作業精準分析學情,採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及時反饋,特別要強化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幫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區的學校老師給家長佈置作業,要求家長批改孩子作業,被視為“家校共育”。其實,這並非“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不但把家庭教育異化為知識教育,增加家長的教育焦慮,還把親子關係扭曲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也不利於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中,就明確要求“科學合理佈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佈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然而,並沒有做到令行禁止。老師給家長佈置作業的情況,還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規定為何得不到執行?有諸多原因。
我國基礎教育辦學還存在比較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當前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圍繞着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進行。在這種教育生態下,學校和家庭,都會認為“家校共育”,就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而不是各司其職,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本質應該是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生存教育。但這些教育卻被邊緣化,一些家長甚至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
家長輔導、批改孩子作業,會製造更多的親子矛盾,也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很多家長並沒有接受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訓練,往往缺乏科學的方法,弄得自己和孩子都焦躁不安。作業本來就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佈置學生作業,除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外,還要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據此調整教學方式和難度。老師佈置了作業不批改,怎麼了解學生情況?怎麼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家長輔導、批改作業,也讓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是在為爸爸媽媽而學,這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與責任心的培養。
老師讓家長批改孩子作業,還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由於上級管理部門用升學率、考試成績評價學校辦學和教師教學,家長也特別看重學生的分數,因此,學校就讓家長參與到學生作業中來,要求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提高孩子成績。這是職責不分地把教育事務和非教育事務混為一談,家長可以參與學校辦學監督、評價,但應該集中在衞生、安全、校服等非教育事務中,讓家長參與本應由教師負責的教育事務,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二是教師缺乏教育教學自主權,且教學精力被很多非教學任務分散。從2018年起,我國就在推進給中小學教師減負,2019年還被稱為教師減負年,年底出台了教師減負20條。但從具體辦學現實看,教師的非教學負擔並沒有減輕。要讓教師完成本職工作,就得切實減輕教師的非教學負擔。讓老師能投入時間、精力研究教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給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去年,由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就提出,要保障教育教學自主權。
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加強作業管理,要治標更要治本。要給學生減負,得給教師減負,還要改革對教師的管理與評價體系;要把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都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必須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除基礎教育的升學導向,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作者是知名教育學者)
作者:熊丙奇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