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凱死後,沒有人能夠再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一時間,各個地區的軍隊統帥開始以省割據分裂,培養自己的軍事實力,整個中國開啓了軍閥混戰時代。
這些軍閥,全部都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而他們的孩子,也都是地方的無人敢惹的“公子哥”。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張大帥的兒子張學良了,不過還有一個人雖沒有張學良的名氣高,但也是一個風雲人物,他更是在20歲時就擔任了軍長。
他被稱為“公子將軍”,曾在解放戰爭中讓我軍吃了三次敗仗。國民黨政府垮台後,他跟隨蔣介石逃往台灣,晚年還為汶川地震捐款。
此人名叫馬繼援,他的名聲可能並不算響亮,可提起他的父親,人們無不咬牙切齒,他的父親正是曾經制造西路軍慘案的馬步芳。
馬繼援是馬步芳唯一的兒子,馬步芳對他可謂是疼愛至極。而馬繼援也和那些混吃等死的軍閥二代們不同,他從小就立志參軍,為祖國建功立業。也正因為此,他在14歲時就被其父親安排進了青海省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部擔任上校參謀長。
後來,可能是馬繼援覺得自己軍事知識過於不足,也可能是馬步芳想讓兒子歷練歷練,便將他送進了國民黨軍校軍訓班學習。也正是在此期間,馬繼援接受了較為正規的教育,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知識和戰略理論。
馬步芳也是愛子心切,馬繼援還沒畢業,就把他任命為陸軍步兵少尉,此時的馬繼援才僅僅16歲。同年,馬繼援畢業,他又被其父親提任為第82軍騎兵第三旅少將旅長,也正是因為靠着其父親坐上了這個位置,他手下的人也從來不敢説什麼。
在軍中經過幾年的歷練,馬繼援在20歲時,正式被他父親提拔為第82軍軍長,國民黨少將軍銜。如此年輕的軍長在當時的國民黨隊伍中絕無僅有,他也因此被稱為“公子將軍”。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馬繼援也率部踏上了戰場。他在抗戰期間也算小有建樹,曾在山西運城、河南淮陽、皖北的壽縣等地區,配合兄弟部隊重創日軍,尤其是馬家祖傳的騎兵戰術,讓日軍聞風喪膽。
解放戰爭期間,他隸屬國民黨軍隊,正是他讓我軍吃了三次敗仗。
第一次發生在1947年的合水戰役,馬繼援率領的國民黨整編第82師打敗了我西北野戰軍,此次戰鬥的失利是因為我軍對馬繼援的戰鬥方式和戰鬥方法一無所知,加上他善用的騎兵戰術,我軍沒能及時作出較好的判斷,才導致戰鬥失利。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是子午嶺戰役和西府戰役。而我軍的第三次失利,也被彭帥痛心地稱為“人生中第三次大的敗仗”。
不過這三次勝利並不能説明什麼,可能馬繼援的軍事才能確實不錯,但解放全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望,他為國民黨取得的三次勝利不過是杯水車薪。雖然在後來,他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但沒過多久,國民政府就徹底垮台了,馬繼援也跟隨蔣介石前往了台灣。
只不過在到達台灣後,蔣介石就不再重用他了,而是給了他一個閒職,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安度晚年。
馬繼援在台灣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便離開台灣僑居在了沙特阿拉伯麥加。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馬繼援在聽説汶川大地震之後,立刻捐獻了5000美金,以表達對災區人民的問候。
2012年2月27日,馬繼援病逝於沙特阿拉伯,終年91歲。回顧馬繼援的一生,雖説他不算什麼軍事奇才,但好歹也在20歲時便當上了軍長,還能在解放戰爭中讓我軍吃三次虧,可見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只可惜站錯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