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從開始有文史資料記載到現在,經歷最漫長的一段時期就是封建社會時期。由於這個政治制度的特點就是高度集權,所以當時的朝廷為了提高各個州縣的辦事效率,就開始讓長官全權負責自己本地的所有政治事務,這就是所謂的“長官責任制”。隨着這個制度的推行,各地的長官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就越發的高,同時也伴隨着複雜繁多的事務。為了適應這樣的一個趨勢,各個地區的官開始招幕僚,慢慢的就形成了古代的“幕僚制度”。幕僚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師爺”。
隨着時代的發展,這樣的一個新興制度也在慢慢的完善,並且它的重要程度也在慢慢的增加,甚至有了“無幕不成衙”的説法。由此可見,幕僚制度是多麼的深入人心,雖然幕僚們不在政治體制內,但是他們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巨大的,這些幕僚們也都享受着和官們一樣的待遇。這一點從史書上就可以看出來:“王出宮,則幕人以帷與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則張之。”這時候的幕僚已經成為行政長官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無論走到哪裏都要“帶着“。
幕僚制度的發展,為那些想要進入政治體系內來施展自己的才華的人提供了一條非官方渠道。因此這樣的一個幕僚羣體隨着朝代的更替也在不斷的壯大,其巔峯時期就是清朝:每個行政長官身邊都最少有三個幕僚來幫他處理事情。清朝最少有上千個衙門,每個行政長官身邊有三五個幕僚,這樣算起來這些非編制的人員最少有上萬名,這可是一個不小的羣體啊。
幕僚的增多,他們所承擔的職務就會不斷的擴大,這對於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來説是一個雙刃劍:好處是他們分工更加的專業更加的明細,極大的提高了一個行政區域的工作效率。
但是壞的方面也非常的明顯:由於其身份的特殊,當然不受到國家編制的約束,因此貪污腐敗現象非常的嚴重,大張旗鼓的收禮也能夠輕易的逃避處罰。不過對於比較窮的老百姓來説沒有錢就辦不成事。
不過,他們雖然有如此之所的好處,但是這些幕僚中特別是師爺,其實某種程度上要比官員更加的勞累。這一點我們從一些比較老的影師作品中也能夠看出來,很多的縣官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問自己的師爺。遇到事情的時候,師爺需要當作縣官的智囊,幫縣官出謀劃策並且還要處理棘手的問題。
沒有大的事情的時候,師爺就像我們今天的秘書一樣,要幫縣官來幹一些日常瑣碎的雜事。因此,師爺也必定是一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的職務,不是一般人能夠當的。師爺們的俸祿也都是由他們各自的行政長官來負責的,縣長就相當於師爺們的boss一樣。所以對於師爺來説,幹活不賣力也是不行的。
對此有話説的小夥伴們,可以才評論區留言和轉發。喜歡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加關注哦,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