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掃滅六國,天下歸於始皇帝一人掌權,土地也為始皇帝一人所有。漢王劉邦誅暴秦,滅西楚,建立四百年大漢王朝,剪除韓信、彭越、英布等地方實力派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對全天下采取了郡國之制,一面延用秦朝的郡縣治國,一面大封劉氏諸侯王拱衞漢室江山。
到文景時期,同姓諸侯又盤踞坐大,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權,眼看就要走上東周列國的紛亂老路,景帝、武帝強行削藩,將天下土地統歸國有,進一步鞏固了華夏民族的凝聚力。然而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消除北方宿敵匈奴的威脅,武帝以武立國,以武論功,使得大片土地成為官僚和豪強的采邑。
宣帝之後,中央王權對地方控制力減弱,人口因為戰爭平息逐漸增多,而土地大多集中在官僚豪強之手,地價高漲,無土流民猛增,以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外戚權臣王莽理想化地認為,以至高無上的王權將土地再次統歸國有,然後再進行合理配置,地產泡沫就會全數消失,天下就能重返盛世。於是,王莽代漢自立,建立新朝,實行改革。
漢朝宗室和地方豪強一時間無法接受各自利益被嚴重觸犯和剝奪,紛紛起兵反對王莽,不久王莽被殺,經過一系列戰爭,漢宗室劉秀恢復漢朝統治,建立東漢,但由於劉秀為了儘早結束戰爭,並沒有徹底使用武力征服天下各大軍閥勢力,而是帶着西漢遺留下來的土地問題,對願意臣服的各大豪強所佔據的土地採取了一定程度上的默認。
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明、章二帝也沒有在此問題上大有作為,往後的東漢諸帝更是無能為力,直到土地問題愈發尖鋭,最終爆發了張角等人利用宗教煽動的黃巾大起義,於是天下徹底大亂。各大軍閥更是趁亂瘋狂地割據土地,經過幾十年的爭戰,長江以北的曹操、東南的孫權、西蜀的劉備將天下各據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史稱三國時代。
希望恢復漢朝社稷的西蜀劉氏集團在丞相諸葛亮的精心打理下,以貧瘠弱小的國力對北面最為強大的曹魏集團保持了數十年之久的戰略攻勢,而東南面的孫吳無力北伐曹魏,又十分忌憚諸葛亮的能力,對雙方虛迤委蛇,偏安一隅。
直到諸葛亮因勞成疾去世,曹魏權臣司馬懿祖孫三代開始打響統一戰爭,最弱的蜀漢首先被魏軍所滅,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才將東吳消滅,天下再次形成一統。
由於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近百年的爭戰,中國人口大幅減少,為了擴充人口,發展農業,晉武帝司馬炎對中國四周,特別是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實行了內附政策,也就是允許願意接受漢化統治的少數民族盡數移民,遷往中國長城以南的郡縣,與漢人一同生活。
可這個政策實行沒多久,晉朝分封的八個同姓諸侯王因為晉武帝的接班人司馬衷無知,而發動了爭奪皇位的殘酷戰爭。戰爭中八王各自將內附的不同牧民作為外援,結果卻導致這些反援升級反噬,將志大才疏的八王當成了逐鹿中原的該死宿主。八王連同晉惠帝司馬衷還有他們短暫的西晉王朝,沒多久就被五大胡族清除殆盡。原來為了添丁的內附移民政策,反倒使中國人口鋭減到了歷史的最低點,還不如三國時期的數量。
五胡在中國北方建立了許許多多數不清的大大小小“國家”,較有名氣和實力的就有十六個之多,而司馬氏的庶出旁支好不容易逃到長江以南,才保住了晉朝的半璧江山,建立了偏安苟且的東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