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抱怨,
孩子越大越難溝通。
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
但其實他內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
就是不跟家長説。
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
輔導孩子做作業?
您覺得父母怎麼做,
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呢?
……
10月28日上午,“傳遞愛 共成長”主題沙龍在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舉行。惠州報業傳媒集團編委、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譚學競和家長代表張曉慧做客沙龍,就父母與子女如何良好溝通以及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做作業等問題,與網友分享心得體會。
以上這些難題
看看我們的嘉賓有什麼建議
父母用家長權威要求命令孩子 孩子會更迷茫無助
“
我的孩子自小主要由我一個人照顧,而我平時工作很忙碌,壓力比較大,而且我性子比較急,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已經耗掉了我大部分的精力,所以很難關注到孩子內心的各種需求。
——嘉賓張曉慧
這位家長的孩子平時表現得很獨立,但性格有些急躁,容易和同學發生矛盾。在孩子出現問題後,家長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向外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用家長的權威去要求、命令孩子,這樣做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指責、壓制、説教,而不是愛,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不懂得如何愛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愛別人,尊重別人,所以各種問題就來了。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編委、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譚學競稱,近些年,社會處於高速發展期,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們的工作節奏很快,不少人覺得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內心會浮躁、焦慮和不安。現在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比過去少,和孩子在一起時,內心很少是平和喜悦的,父母也很少做到心真正與孩子在一起。
現在的孩子所接觸到的信息也遠比我們童年的時候多得多。在這樣的物質、心理環境下,很多孩子內心的各種需求,如安全感,被尊重、被關注、被理解、被愛等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然後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所以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做一個“走心”的家長。
嘉賓譚學競。
父母子女正確的溝通方式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雙贏模式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互相理解,
幫助對方成長,
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而不是讓某一方聽從另一方的話。
這裏面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尊重。
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孩子是一個有自己想法和感情的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會尊重孩子的意願,同時,也讓孩子尊重父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和需求,這樣的溝通才會有好的效果。
“
以前對待兒子我缺乏耐心,總是想讓他按我的方式生活,發生問題時不是首先反思自己,而是發一通脾氣然後再給他講一堆道理,逼他答應不再發生同樣的問題,兒子一臉委屈和不甘。
當孩子出現問題需要父母溝通解決時,批評、指責、打罵都不是正確的方式,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父母要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在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首先要共情孩子、無條件地理解接納孩子,當孩子情緒平復後,再仔細瞭解事情的經過,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然後啓發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必要時給出建議,與孩子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達成共識。
溝通的過程中要做到積極傾聽,父母要用眼睛、耳朵和心去傾聽,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去讀懂孩子的情緒、感受和需求。要注意更多地啓發、鼓勵孩子;要正面地表達而不是指責、批評。
此外,父母如果能在與孩子互動後,多反省、改進,力爭在下一次的溝通中做得更好,會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嘉賓張曉慧。
父母輔導作業的目的是讓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輔導孩子做作業這個問題上,譚學競稱,父母要明白輔導孩子做作業的目的——要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
“
如孩子在做作業前,父母要先讓孩子喝水,上廁所,把書桌整理好,桌上只放與作業有關的東西,先讓孩子複習當天的知識。做作業時,讓孩子不要玩其他東西,專注於作業。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時,父母不要直接告訴答案,而應該去啓發孩子思考。孩子做完作業後,父母要通過檢查孩子的作業去了解孩子的態度是否認真。有能力的家長可檢查孩子有哪些不懂或是做錯的,再有針對性地輔導孩子。
有些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如果發現孩子不會做,或教孩子很久都不懂,就會批評、指責孩子,比如會對孩子説:“你怎麼這麼笨、這麼蠢!”“你怎麼這麼懶!”甚至打罵孩子。這種情況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做作業=父母批評打罵=痛苦的情緒記憶。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做作業。
要讓孩子愛上學習,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要能夠感受到孩子做不出作業時內心的痛苦,不要用批評指責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同時要經常肯定鼓勵幫助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逐步形成“做作業=父母欣賞鼓勵=心情愉快”的情緒記憶。
惠州市“傳遞愛 共成長”微家書活動火熱進行中
學生家長們,趕緊來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