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數字化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辦學體系乃至教師能力帶來了許多影響和改變,並逐步推動着教育轉型。在教育數字化落地的過程中,校內教育數字化轉型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主體有哪些?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因材施教?
8月7日,在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峯會“數字教育:數字化助力重塑未來教育形態”主題論壇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北京匯文中學黨委書記陳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曹培傑在圓桌論壇環節,就智慧校園建設、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教育數字化中的個性化教學等熱點話題分享觀點和建議。
8月7日,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峯會舉行“數字教育:數字化助力重塑未來教育形態”主題論壇。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利用數字化輔助學校教學管理
2022年3月,為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統籌推進“十四五”時期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該規劃中明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優化信息化育人環境。其中,規劃指出,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園建設評估標準,開展智慧校園達標評定,實現全市中小學智慧校園達標率85%,遴選100所新型智慧校園示範校。
任昌山指出,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提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教育部也從文件層面進行部署,推動學校的探索和嘗試。他介紹,教育部關於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的探索,開啓於職業院校。2015年,教育部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2018年,為提升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的通知。此後,印發於2021年的《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試行)》聚焦高等學校,進一步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
與此同時,他發現,在數字校園探索過程中,發達地區或者走得比較靠前的學校又提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並將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特別是AI技術應用到教學管理的各環節中。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的發展,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出台了符合本地發展現狀的標準,例如安徽省於2018年發佈《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我們後續也會總結地方探索出來的典型經驗,將有共性的內容上升為全國層面的標準規範,來進一步指導各地紮實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任昌山説。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觀點。
在曹培傑看來,智慧校園的建設具有必要性。他認為,智慧校園應該是“雲教育+實踐場”。“雲教育”指的是課堂的開放,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實踐場”則意味着在課堂之外,學校應注重實踐。
迴歸學校層面,如何建設好智慧校園?陳東在論壇中分享了匯文中學的經驗及探索。她指出,學校希望通過智慧校園的建設實現資源共享,診斷、評價學校管理等,並進一步改變學校的課堂教學。對此,學校搭建了資源共享的平台,由教研組將教學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然後上傳到平台,每個年級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中尋找相應資源。此外,學校利用智慧校園的建設實現教務管理,使之更為便捷。
政府主導、企業助力、機構支持,多方合作供給數字教育資源
教育數字化建設離不開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在政府供給層面,任昌山指出,從今年年初開始,教育部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並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作為主要抓手。他表示,該平台自3月28日上線以來,已運行了4個多月,總體訪問量超過32億次。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官網顯示,該網站包含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課程涉及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同時,該網站的服務大廳中提供了求職、招聘、就業指導、職業測評、實習崗位等相應服務。
任昌山介紹,上述平台集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資源服務,並提供政務服務等相關內容。其中,資源教育裏提供了覆蓋全學段數字教育的資源,能夠免費提供給老師、學生、社會學習者使用。與此同時,於今年7月上線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2.0版本中,引入了9個試點省市的資源,將地方資源接入了國家智慧教育平台中,使國家智慧教育門户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地區能夠互相訪問到其他省份的優質資源。
在企業供給層面,任昌山表示,部分教育科技企業開發了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習者特點的資源,相關資源是對行政部門教育資源供給的有益補充,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要。
針對教育資源供給渠道,曹培傑表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中具備豐富的資源,這意味着國家提供了非常強大的託底式的支持。同時,他指出在供給主體裏,除了政府和學校外,還包括企業、科研院所、教育科技企業,“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使資源更加豐富,質量越來越高,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我覺得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曹培傑指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提供了豐富資源。
學習平台全留痕、多元教學資源供給,助力數字化教學因材施教
在教育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在滿足數字資源供給的同時,學生及家長對教育數字化中的個性化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過數字化實現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吸引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陳東表示,匯文中學目前所使用的平台具備了初步的學習監控、教學秩序監控、老師對學生小組討論的監控等輔助功能。在上述輔助下,部分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孩子,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融入課堂中。
陳東指出,教師在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她認為,除依靠監控外,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學識都很重要,是對學生的一種吸引。
此外,陳東介紹,學校使用的平台具備全程留痕的功能,能夠記錄老師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線上的表現。學校要求老師在關鍵性、重難點課堂中回顧自己全留痕的教學,這有利於老師進行教學反思。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針對性地佈置課後作業和線下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輔導。
北京匯文中學黨委書記陳東介紹學校在教育數字化領域的探索。
政府層面在教育數字化的因材施教上有哪些考量?任昌山表示,教育數字化中強調差異化的教和個性化的學,意味着需要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特點。任昌山認為,從政府角度出發,需要豐富供給,提供適合學生、能幫助他們理解的優質內容,而不是提供一套完全標準化的資源。
教師應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重組課程的設計師、連接世界的策劃師
在師資層面,教育數字化的發展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曹培傑表示,疫情期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很大挑戰。在他看來,教師仍按照“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開展線上教學,這是一個誤區。線上教學應採用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如項目制學習等,使教學形態更加豐富和多元。
展望未來教師的發展,曹培傑表示,未來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師傅,而應該變成讀懂學生的分析師。老師應學會利用技術讀懂學生,利用大數據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特點、認知特徵、學習偏好等,從而判斷出學生需要哪些支持,並根據上述判斷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以此實現因材施教。
同時,未來教師應該變成重組課程的設計師。教師應學會在教材基礎上進行整合,對課程的內容進行重組和改造。“未來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的師傅,他應該是連接世界的策劃師,應該把全社會最優質的資源引向學生。”曹培傑説道。他認為,未來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室裏的事情,還應該學會利用各種平台的資源。
在此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曹培傑建議,政府應該更加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可以嘗試探索線上教學名師、網絡教學名師工作室等。此外,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應該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式,思考如何把新技術和教學結合在一起。
陳東也在論壇中分享了北京匯文中學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的舉措。她表示,在對教師開展技術培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實踐研究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中包含學校信息中心、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等。陳東認為,老中青教師在一個共同體中,青年教師能夠帶動中老年教師提升技術和資源獲取能力,而老教師把他們多年獲得的經驗傳遞給青年教師,幫助他們更好地設計課堂教學。
從教育部層面來看,任昌山指出,在師範生培養方面,對於將來要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畢業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不斷更新師範生培養大綱、教學計劃,以適應現在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他們畢業之後可以直接走上講台,直接走上工作崗位,適應信息化浪潮下教學模式的改變。”任昌山説道。對於已經在崗的教師,也會通過不斷的業務能力培訓,幫助教師適應崗位要求。
新京報記者 吳蘋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