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要知多運動多強健;多遊戲,多快樂,多經驗,多學識,多思想。”這就是説,孩子是以玩為本的,玩就是他們的生活,玩就是學習,玩就是歡樂。沒有玩,也就無所謂孩子的存在。因此,家庭教育應該把孩子的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玩中施教,或將教育方式變為玩。放任自流的遊戲,將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強迫的遊戲又將失去歡樂。家長要參與孩子的遊戲,與他們同歡樂。在遊戲中以孩子為主體,家長當好導演、配角或觀眾的角色。
眾所周知,兒童都喜歡玩具,但並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能給他們帶來樂趣。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玩具的態度是好玩就玩,不好玩就不理睬了。所以,我們為孩子選擇玩具時,應考慮到自己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儘可能買些適用的玩具。我們看到,今天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開發孩子的智力,許多高檔玩具源源不斷地搬進了家庭。遺憾的是,有些家長雖然花了不少錢,但所買的一些玩具卻常常難以適應孩子興趣的需要。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玩,家長反而責怪孩子:“花這麼多錢買的玩具,還不好好玩,真不懂事。”蒙受委屈的孩子有口難辯。他們年齡還小,還難以做到去玩不願玩或目前玩不了的玩具。為了讓孩子玩得開心,玩得有收穫,我們當父母的需要掌握點買玩具的學問,懂得一些判斷玩具好壞的標準。玩具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的價錢,而取決於能否引起自己孩子的興趣,取決於它對孩子所起的良好作用。
對於孩子來説,好的玩具應該是“活”的——玩具本身能變化,能使孩子活動起來,能開發他們的創造力。當然,還要具有安全、美觀和質地好等條件,像積木、積塑、皮球、組合玩具、智力遊戲玩具,等等。對那些只能看、不能動的觀賞玩具,孩子的興趣一旦消失,就會不理睬它們了,像泥人、木人、瓷馬、陶豬,甚至單調的不倒翁都是這樣。在幼兒眼睛裏,最令他們失望的是慣性小汽車,只有漂亮的外形卻沒有什麼能耐,推一下走一下,再沒有別的樂趣,既不能動手操縱,也玩不出花樣來。
而玩具本來是供孩子玩的,可有的家長卻是自己玩,讓孩子看。價格昂貴的軌道火車買回家,孩子的全部歡樂都集中在它身上,爸爸怕孩子弄壞了玩具,自己動手給孩子鋪軌道,親自連結車廂,親自打開電紐,火車開了,孩子高興得蹦起來。但漸漸孩子的熱情冷了下來。因為他感到,白己除了當觀眾看熱鬧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了。由此可見,孩子應該始終是玩具的主人,讓他看玩具不如讓他動手玩玩具,玩玩具不如拆玩具,拆玩具不如自己動手做玩具。
因此,凡新買的玩具,我都讓孩子自己動腦去琢磨玩的方法,玩具壞了,指導孩子動手拆開去修理。更多的則是鼓勵他,利用家裏能找到的材料做點小玩具,像小帆船、小炮車、小木偶等等。孩子自己動手做玩具,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通過製作,能給孩子帶來動手的樂趣。他們自己做的玩具,玩起來更歡樂,更有趣,更珍惜。
另外,孩子的玩具不宜一次全部都拿出來玩,一次玩三兩樣,他們興趣集中,玩得專心,過多的玩具則會使他們興趣分散,玩不好。我發現孩子玩過的玩具不被喜歡了,就把它收起來,隔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孩子又會重新感到新鮮,重新玩得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