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痰盂賣61美金貴不貴?如果有人這麼問你,你肯定滿頭黑線,我們家早就不用這玩意了。但是,一隻紅雙喜痰盂在國外網絡上就是賣這麼貴,請看下圖。
仔細看一下,這應該是隻限量款,1960年代的產品。但沒關係,還有常規款,看下圖,40美金也不便宜。
以上是常規思路,並且包含了國內歷史記憶和本地文化的影響。這小小的痰盂真的不簡單,背後是一部中國民族工業的百年曆史。
源遠流長 貴族血統
仔細端詳這隻痰盂,一定會有似曾相識之感,除了小時候曾經用過,我們再把歷史拉長一點,這熟悉的身影也曾出現在各種歷史記錄之中。
痰盂古稱噴壺,《王禮考·十一漢官儀》中記載:“侍中,左貂右蟬,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令掌御唾壺。朝廷榮之。”這可能是噴壺一詞最早的記載,且看,小小噴壺還有專人“掌御”,可見不是尋常百姓用的,畢竟只有達官貴人才有這閒心注意儀態、涵養。
古之唾壺的造型一般為盤口或寬緣,短頸,圓腹,或圈足或平底,器型必然也是優美的。在對比一下民國時期的噴壺/痰盂,便能發現,這種器型上的傳承非常緊密。再看紅雙喜痰盂,顯然也是傳承了古代噴壺的基本器型,並且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和紋飾設計思路,是根正苗紅的“系出名門”。
民族工業 出口創匯
紅雙喜痰盂是搪瓷產品,搪瓷屬琺琅工藝,我國古已有之,最知名的就是景泰藍,但那是皇家壟斷工藝,而近代意義上的搪瓷,一戰前先由德國和奧地利傳入,一戰後再被日本傾銷。據《上海工業志》記載:“民國3年(1914年)後,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向中國大量傾銷搪瓷品,民國4~20年共計輸入搪瓷品達關銀1366.19萬兩,中國市場基本被日本所壟斷。”可以想象,當這種輕便耐用,外觀精美不輸瓷器的搪瓷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對於傳統的陶瓷業是何種打擊。
1917年,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中華美術琺琅廠(中華製造琺琅器皿公司)成立,開啓了中國搪瓷產業的開端。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當年便已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意識。1937年《良友》第二期有言 :“商業發展,有賴於美術者,如圖案之構成,色彩之渲染各方面,俱能以尖鋭刺激,使見者注目而收招來之效。惜我國一般商界對此尚少注意,以致未能與舶來品媲美。” “美術”在當時的各大搪瓷廠成為獨立的部門,可見對設計、紋飾的重視是當時經營者的重視,傳統花鳥、仕女、吉慶團案等均可成為搪瓷產品的紋飾圖案。
建國以後,搪瓷產業迎來的快速發展,不但是出口創匯產品,還成為國禮,被贈予外國領導人。上海久新搪瓷廠末任廠長謝黨偉就曾經説過:“一等品除了上市銷售以外,還出口。2002年久新搪瓷廠關閉之前,我們出口一個搪瓷盤,售價是1美元,美國人裝一個鏡框,當工藝品賣30美元。當時的美元與人民幣兑換價是1比8,現在想來賣得太便宜了,但不管怎麼説,搪瓷成了我們國家出口創匯的一個項目。”更主要的是,當年的搪瓷廠繼承了民國時期對“美術”的重視,上海著名國畫家王個簃、唐雲、程十發、邵洛羊、葉露淵、李秋君、周煉霞等均參與到了搪瓷產品花樣的創作,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
婚喪嫁娶 人生必備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經久耐用是人們最注重的商品品質,於是,紅雙喜痰盂、熱水壺、水杯、臉盆成為第一代的婚禮四大件;也成為各種集體活動紀念獎品;乃至玩具。只不過,此時的紅雙喜痰盂已經成功晉級為子孫桶——尿盆。
甚至,當年天后王菲與竇唯住在老四合院,竇唯倒尿盆還成為當年的“熱搜”。
紅雙喜痰盂(尿盆)其實深埋於兩三代人的記憶之中,這代表了寡淡年代,一個予人方便的頂級神器,缺了它就得深更半夜、扛着凍或者頂着蚊子去公共廁所,因此不可或缺。
令人惋惜的是,從2002年開始,因為搪瓷生產過程中,酸洗環節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上海便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中國搪瓷產業誕生地的上海自此告別了搪瓷生產。但是,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並未消失,只不過轉移到了東南亞和越南等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