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李自成兵臨城下後,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説“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深有感悟,於是命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此事並未見著於正史,而是野史多有記載,就其真假而論,我認為假託居多,因為從崇禎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一直不覺得自己做錯了,認為是別人對不起他的,北京城破前,還在説“眾臣誤我”,這樣一個剛愎自用到了這種程度的人,我認為他不會反思是不是他誤殺了魏忠賢,畢竟魏忠賢再厲害,在皇帝眼中只是一個家奴罷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不論真假,從這個故事能在野史中流傳,説明明亡以後,後人對明朝滅亡也是多有看法和總結的,主流的思想認識肯定還是來源於明史的老調調。我們要看魏公公是否能為明朝續命呢,我認同這個故事的觀點,是可以的。明朝滅亡的突然性
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破北京,當然還有南明政權的延續,南明的神級操作我們不做討論。崇禎年間,出現了一種怪象,就是官軍剿賊,屢戰屢勝,反而官軍屢剿屢少,流賊屢剿屢多。即便如此,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十個月前,明軍都還是有機會再度把流賊打得滿地跑的。但是最終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倉促應戰,最終在潼關孫傳庭兵敗身死,十六年十月破西安,十七年二月破太原、寧武關周遇吉陣亡,三月破北京,明朝滅亡。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可以説整個明朝滅亡的過程是十分突然和迅速的,它不像漢朝、唐朝一樣,局勢敗壞到無以復加,簡單來説就是暴斃,其實是還有搶救的空間的,這應該也是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明朝十分惋惜的原因,更是明朝能夠吸引很多愛好者的原因。極度睏乏的財政,導致明朝走向滅亡
明朝滅亡的第一個原因是極度困難的財政問題,這個問題從正德年間就開始出現了,只不過當時朝廷還薄有積蓄,問題不太嚴重。到嘉靖年間,因為倭寇侵犯東南沿海,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江浙地區減税,一減就難以再度加徵了。從此朝廷就開始揭不開鍋了,開啓了“藏富於民”的尷尬時代,萬曆年間,因為朝廷的持續用兵,支出不斷加劇,張居正積攢下來的家業也一步步敗光了。最終因為遼東戰局,將明朝的財政踹向了深淵。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明末農民起義的根源在於三餉的加派,其中遼餉從萬曆四十六年開始加派,每畝地加九釐,到了四十八年終止。天啓年間史書沒有明確説怎麼徵收遼餉,“天啓時,並徵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應該是有繼續徵收遼餉的,但是具體徵了幾年,不得而知。但是天啓沒有光帶着農民往死了薅,而是開始一併加徵榷税、關税等,填補財政虧空。到了崇禎四年開始,逐漸增加了“剿餉”“練餉”,合稱三餉,全部攤派到了田畝之中,再加上天災人禍,從崇禎元年開始,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財政的崩潰,導致民變不斷
眾所周知,明末整個東亞地區出現了嚴重的小冰河事件,導致乾旱不斷,田地歉收,而朝廷又不斷加派賦税,導致農民脱產,成為流民,最後加入農民軍。明末農民起義,不是從崇禎開始的,從萬曆年間就開始不斷髮生,徵收遼餉只是一個催化劑,民變並不是起於崇禎,崇禎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在民變的問題上,崇禎不僅沒有積極地進行解決,反而進一步加劇了民變的規模。崇禎二年,為了節省開支,朝廷開始裁撤驛站,大批接受過正規訓練的驛兵,因為沒有了生計而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加劇了國內局勢的混亂。而崇禎除了派軍隊進行鎮壓,並沒有其他辦法,歷來對於農民起義,都是誅首犯,招撫參與者,而崇禎不敢這麼來啊,安撫需要花錢的。反過來對農民軍來説,我造反好吃好喝,被安撫了,反而要受盤剝,投降個啥啊,就造成了明末的怪象,民變越剿越亂。搜刮有方的魏忠賢,能夠緩解財政困局
從天啓後期,魏忠賢掌權後,開始大肆徵收榷税也就是工商税,以及礦税,以此來彌補內帑連年支出的虧空。這兩項收入,也不是魏忠賢首創的,明朝歷代不被文人待見的皇帝都幹過這事,礦税從明朝立國之初,就是由皇帝直接管轄,由內宮派太監進行管理,所得收入歸入內帑。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但是後來隨着文官權力的增加,各地礦山逐漸被以文官為代表的各地豪族和藩王侵佔,最後皇帝收不回來了,所以從成化和正德開始,皇帝想了個轍,派太監去收礦税去,以此來挽回內帑的損失,魏忠賢延續了這一政策,着實為內庫增加了不少收入,崇禎上台後,各地礦監被召回,終崇禎一朝沒見到礦山的一兩銀子。
魏忠賢最重要的動蛋糕事件還是徵收工商税,具體徵收多少並無準確數字,但是崇禎從他家抄出的近百萬兩銀子,這還是他從中剋扣的,肯定沒少徵收。而據説天啓死後,崇禎繼位的時候,內帑存銀尚有3000萬兩,可見魏公公撈錢的技能之強大啊。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魏公公還有一個手段,就是抄家,魏忠賢掌權的短短兩年時間,他查抄的官員就上百家,其中不乏家財不菲者,當然還是以與他為敵的東林黨人為主。這不要緊啊,有他在,崇禎想讓大臣捐餉助軍的時候,也不會就收上來幾百兩銀子吧。犯渾的人無可救藥
我們總説明末的財政崩潰,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開頭我們説到,公元1644年的春末,明朝走到最後,造成這一後果完全就是崇禎一手造成的。崇禎十五年河南局勢已經糜爛不堪,他如果不是一味地橫叉一槓子,逼迫孫傳庭出關作戰,明朝也不會在1644年走到盡頭。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同樣的,崇禎十二年,他如果對孫傳庭多點信任,多點耐心,讓孫傳庭到能發揮自己才能到地方,而不是下詔獄,李自成仍然是被孫傳庭追得滿地打的命運。明末不缺良將,缺錢是真缺,但是還沒有缺到1644年滅亡的地步,稍微換個不作的人,都能給明朝續命。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魏忠賢若在,也僅僅能給明朝攢下更加豐厚的內帑收入罷了,並不能改變明朝的根本矛盾。而且明朝後期,官員利用私權經商成為社會的普遍形態,文官和商人是難以分割的組成,怎麼把商人和商税的制度固定下來,這是解決的根本,這個魏忠賢是解決不了的,魏公公只是一劑續命猛藥,吃多了容易要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0 字。

轉載請註明: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如果魏忠賢活着,大明朝就能延續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