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號稱“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但是明朝失去的土地可不少。史書對明朝的疆域描述到“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可見明朝中後期對前期的疆域萎縮了不少。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明朝丟失的土地。
明朝疆域:淺紅色是短暫控制地區
1,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土地
韓國從新羅時代立國,到唐朝基本統一半島。不過,新羅、高麗王朝的版圖基本都位於“千里長城”之南。元朝後期,高麗王朝的領土開始擴張到了鴨綠江南岸。1368年,明朝建立,試圖繼承元朝的疆域。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劉益投降於明朝,至此,遼東地區納入了明朝的版圖,明朝在此設立遼東衞,後來改為遼東都司。不過高麗王朝也在遼東擴張,1382年雙方戰于吉州平,明朝軍隊敗走;1384年,明朝又派軍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又被高麗軍擊退。
1388年,朱元璋決定在圖們江以南設鐵嶺衞,並向高麗發出外交函,宣稱鐵嶺衞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然而高麗王拒絕。為了收回鐵嶺,朱元璋派遣軍隊出征,高麗也派遣李成桂出征。不過雙方沒有大戰,因為李成桂帶領軍隊回國發動了政變,自己當上了國王。不過明朝並未沒有乘機進攻,而是將鐵嶺衞內遷到了遼河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鐵嶺市。李成桂建立李朝,朱元璋賜名為“朝鮮”,朝鮮名義上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永樂帝時期,李朝上書要求將圖們江以南的“十處女真”劃給朝鮮,永樂帝允許了。至此,朝鮮的版圖就基本形成了。
2,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是明朝永樂年間管轄黑龍江流域的軍事機構,中心在黑龍江下游的廟街一帶。不過明朝對東北的女真族並未實行了行政管轄,只滿足於稱臣納貢,使得明朝對這裏的控制十分薄弱。1434年,奴兒干都司被迫撤銷,從此明朝勢力退出了黑龍江流域。奴兒干都司的設置僅僅只有20年。此後的200年間,明朝的女真族的關係基本上是敵對關係,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為了抵禦女真族的侵犯,明朝在遼東邊緣修建了“遼東邊牆”。
3,遼河上游
西遼河一帶,生活着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蒙古部落。朱元璋時期,對其進行了冊封,稱為“朵顏三衞”,隸屬於大寧都司。然而“靖難之役”後,“朵顏三衞”就加入了瓦剌、韃靼集團,脱離了明朝的控制,所以史書説“成祖棄大寧”。明朝後期,西遼河一帶屬於漠南蒙古(內蒙古)之地。
4,關西七衞
明朝所謂的關西就是嘉峪關以西的地圖。這裏原本是察合台系的王公居住地,元朝滅亡後,這些王公紛紛臣服於明朝,明朝冊封為衞,有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共7個衞。但是明朝並未將這些地區納入行政版圖,而是讓這些王公相互仇殺,實行“以夷制夷”。蒙古王公也知道明朝並未將自己當做一家人,於是經常殺明朝的使者,雙方時戰時和。明英宗時期,蒙古王公們紛紛投靠了瓦剌。瓦剌衰落後,吐魯番汗國強大,不斷進攻哈密等地。哈密王公嚮明朝求救,只是發表文書譴責,並未發一兵一卒。明朝唯一一次出兵哈密是弘治八年(1495年),出兵擊敗吐魯番的侵犯,但是此後,明朝再也沒有對關西出兵。1513年,哈密被吐魯番佔據。此後關西七衞全部放棄,這些蒙古王公紛紛內遷到了嘉峪關內。
5,河套
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中原王朝只有佔據了河套平原,才能在阻止遊牧民族的長驅直入。明朝初期,在河套平原設置了東勝衞。永樂年間,東勝衞被迫內遷到了河北,開始失去對河套地區的實際控制。1438年,明朝重設東勝衞,但是不久因為糧草補給問題廢棄。之後,河套地區被漠南蒙古佔領,達延汗、俺答汗、林丹汗等常常以河套為跳板,不斷入侵山西和京畿地區,出現了著名的“庚戌之變”。
1544年,曾銃提出收復河套,但是卻被嚴嵩安上了“輕啓邊釁”的罪名被處死,從此之後,明朝的大臣再也不敢説收復河套的事情了。明朝每年為了防止蒙古南下的軍費達600萬兩,但是卻沒有什麼效果,史稱“戰守無尺寸功”。“庚戌之變”後,明朝和俺答汗達成和平協議,俺答汗答應不再入侵明朝,明朝答應開放邊市,並且每年給俺答汗大量的“市賞”(原本叫歲幣,明朝官員覺得不好聽就改了名字)。明朝後期,還每年給林丹汗100萬兩的“市賞”,當然比起打仗划算多了。
6,雲南外夷土司
這裏原本是元朝打下的土地,是元朝雲南行省的外夷土司部分,包括大部分緬甸地區,以及泰國北部,老撾等地。明朝建立後,繼承了元朝的這些土地,從永樂年間開始,緬甸南部的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被孟人建立勃固王朝控制,從此和明朝失去了聯繫。隨後明朝將剩下的土司稱為“三宣六慰”。但是,這些土司名義上是明朝的冊封國,實際上卻是緬甸的諸侯,明朝並未派遣一兵一卒到這裏。1551年,東籲王朝統一了緬甸,隨後開始不斷進攻明朝,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着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雲南的版圖就基本形成的今天的樣子。
遼東地區直到明朝末期才丟失,所以本文就不算。明朝巔峯時期的面積大約是700萬平方公里,到了明朝中期就差不多隻剩下400萬平方公里,到了後期只有350萬平方公里,明朝失去的土地至少也有300萬平方公里。對比下清朝,整個清朝巔峯時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還剩下1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況且,明朝700萬平方公里土地只維持了20年,其他時間基本在長城以內。而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土地維持了100年,兩者孰強孰弱,一下子就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