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福宮
鹹福宮是內廷西六宮之一。它於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在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清沿明舊稱,在1683年重修,在1897年再次修繕。鹹福宮為兩進院,正門是鹹福門,它是黃琉璃瓦門,內有四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鹹福宮”,面闊3間,是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與西六宮其他五宮不同,與東六宮相對稱的是景陽宮,其有着相同的形制。前檐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好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
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而且有很多耳房。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3間耳房。前糖明間安扇門,有簾架,餘間為支摘窗;後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所以以“畫禪室”命名。堂前東南有一座井亭。
鹹福宮是后妃的居所,前殿為行禮升座的地方,後殿為寢宮,在乾隆年間,成福宮改為皇帝偶爾起居的地方。在170年正月,乾隆星帝駕削,嘉慶帝居住在這裏守孝,下令不設牀,只是鋪白氈、燈草,以此宮為苦次,直到10月份才移居養心殿。從此之後,成福宮就一直是如的住所,在1850年,城豐星帝居住在成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學、雖然守孝期已滿,但是仍然時常居住在這裏。
永壽宮
永壽宮是內廷西六宮之一。它於1420年建成,初名“長樂宮”。1535年改名“毓德宮”,1616年更名為“永壽宮”。1655年、1697年、1897年都曾對此進行過修算,但是仍然基本保持了明朝初期初建時的格局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為正殿,面闊5間,為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排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菱花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夏花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儀淑德”,東壁懸乾隆《聖制班辭摯贊》,西壁懸《班姬辭粲圖》。
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11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在其掛起之後便不允許隨便更換。正殿東西各有3間配殿。後院有5間正殿,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也各有3間配殿。院落東南有1座井亭永壽宮是明代妃嬪、清代后妃居住的地方。順治皇帝恪起、喜慶帝如起都曾在此居住。1735年,液正皇帝駕崩之後,崇慶皇太后也就是孝聖皇后也居住在永壽宮。
景陽宮
景陽宮是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景陽宮於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1535年更名為“景陽宮”。清時沿用明朝舊稱,在1686年進行重修。明代,景陽宮是妃嬪居住的地方,明神宗的孝靖皇后曾經在這裏居住。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後將其用作收藏圖書之所景陽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也就是景陽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他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
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是月台。東西各有3間配殿,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今景陽宮後院正殿名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次、梢間為檻牆、檻窗,檐下施以斗拱,飾以龍和璽彩畫。清朝乾隆年間,因為將高宗所書的《毛詩》及馬和之所繪的《詩經圖》卷收藏在這裏所以乾隆御題匾額曰“學詩堂”。景陽宮東西各有3間配殿,明間開門,為黃疏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一座井亭。景陽宮東配殿名為“靜觀齋”,西配殿名為“古鑑齋”。如今,景陽宮仍然保存着初建時的格局,常年在此展示故宮收藏的琺琅器文物。
德壽宮
南宋時人們常稱德壽宮為“北內”或“北宮”。德壽宮是南宋高宗、孝宗禪位後為養老修建的一組宮殿建築。其規格與皇宮不相上下。德壽宮始建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是在秦太師賜第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規模宏大。東接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臨中河、北靠水亭址。德壽宮坐北朝南,其佈局與皇城相近,宮中建有德壽殿、後殿、靈芝殷、射廳、寢殿、食殿等十餘座殿院。供太上皇生活、讀書、娛樂、頤養天年。
其大門外建有百官待漏院,可容數千人,是羣臣朝見拜謁太上皇時肅立恭候的地方。大門之內是德壽宮大殿,巍峨壯觀,富麗堂皇,是太上皇接見皇帝、百官和舉行各種大典的地方1189年,孝宗仿效高宗內禪退居德壽宮,並改名“重華宮”。此宮後義侍奉憲聖太后,壽成皇太后,先後改名為“慈福宮”、“壽慈宮”。1268年度宗將其地一半改建成道宮,名“宗陽宮半廢為民居。至清初,此地漸為官署、民居所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