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福宫
咸福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它于1420年建成,初名“寿安宫”,在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清沿明旧称,在1683年重修,在1897年再次修缮。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是咸福门,它是黄琉璃瓦门,内有四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是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与西六宫其他五宫不同,与东六宫相对称的是景阳宫,其有着相同的形制。前檐明间安扇门,其余为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好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
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而且有很多耳房。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3间耳房。前糖明间安扇门,有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所以以“画禅室”命名。堂前东南有一座井亭。
咸福宫是后妃的居所,前殿为行礼升座的地方,后殿为寝宫,在乾隆年间,成福宫改为皇帝偶尔起居的地方。在170年正月,乾隆星帝驾削,嘉庆帝居住在这里守孝,下令不设床,只是铺白毡、灯草,以此宫为苦次,直到10月份才移居养心殿。从此之后,成福宫就一直是如的住所,在1850年,城丰星帝居住在成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学、虽然守孝期已满,但是仍然时常居住在这里。
永寿宫
永寿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它于1420年建成,初名“长乐宫”。1535年改名“毓德宫”,1616年更名为“永寿宫”。1655年、1697年、1897年都曾对此进行过修算,但是仍然基本保持了明朝初期初建时的格局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为正殿,面阔5间,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排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夏花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仪淑德”,东壁悬乾隆《圣制班辞挚赞》,西壁悬《班姬辞粲图》。
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11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在其挂起之后便不允许随便更换。正殿东西各有3间配殿。后院有5间正殿,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也各有3间配殿。院落东南有1座井亭永寿宫是明代妃嫔、清代后妃居住的地方。顺治皇帝恪起、喜庆帝如起都曾在此居住。1735年,液正皇帝驾崩之后,崇庆皇太后也就是孝圣皇后也居住在永寿宫。
景阳宫
景阳宫是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景阳宫于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1535年更名为“景阳宫”。清时沿用明朝旧称,在1686年进行重修。明代,景阳宫是妃嫔居住的地方,明神宗的孝靖皇后曾经在这里居住。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将其用作收藏图书之所景阳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也就是景阳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他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
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是月台。东西各有3间配殿,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今景阳宫后院正殿名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拱,饰以龙和玺彩画。清朝乾隆年间,因为将高宗所书的《毛诗》及马和之所绘的《诗经图》卷收藏在这里所以乾隆御题匾额曰“学诗堂”。景阳宫东西各有3间配殿,明间开门,为黄疏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一座井亭。景阳宫东配殿名为“静观斋”,西配殿名为“古鉴斋”。如今,景阳宫仍然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常年在此展示故宫收藏的珐琅器文物。
德寿宫
南宋时人们常称德寿宫为“北内”或“北宫”。德寿宫是南宋高宗、孝宗禅位后为养老修建的一组宫殿建筑。其规格与皇宫不相上下。德寿宫始建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是在秦太师赐第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规模宏大。东接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临中河、北靠水亭址。德寿宫坐北朝南,其布局与皇城相近,宫中建有德寿殿、后殿、灵芝殷、射厅、寝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供太上皇生活、读书、娱乐、颐养天年。
其大门外建有百官待漏院,可容数千人,是群臣朝见拜谒太上皇时肃立恭候的地方。大门之内是德寿宫大殿,巍峨壮观,富丽堂皇,是太上皇接见皇帝、百官和举行各种大典的地方1189年,孝宗仿效高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此宫后义侍奉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寿慈宫”。1268年度宗将其地一半改建成道宫,名“宗阳宫半废为民居。至清初,此地渐为官署、民居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