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劉玲玲】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共同訪問土耳其,在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會談時,會議現場只擺了兩把椅子,導致馮德萊恩不得不坐在了旁邊的長沙發上。此事被稱為“沙發門”事件,在歐洲引發強烈批評和不滿。實際上,這一外交失禮事件除招致輿論爭議外,後果並不算嚴重。在歷史上,外交失禮曾引發更大的紛爭和衝突,甚至導致了戰爭。
“位次排序”一直是一個敏感的外交事項。在未形成相應排序規定和慣例前,大部分排位都是“憑實力説話”,經常引發爭執,甚至是衝突。例如,1661年,英國在倫敦為新任瑞典大使到任舉行入城歡迎儀式,而西班牙和法國為爭奪誰應該跟在英國王室馬車以及瑞典大使馬車之後進城,發生了流血衝突。
根據英國政治家、作家塞繆爾·皮普斯的記載,當英國王室馬車和瑞典大使馬車剛啓程前往白廳時,西班牙和法國就發生了衝突。當時兩派帶了大量的武裝士兵。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衝突共造成12人死亡,40人受傷。
此次事件導致法西關係惡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知曉後,立即召回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並驅逐西班牙駐法大使,還向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表示“戰爭又要開始了”。費利佩四世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又陷入一場新的戰爭,便派特使前往法國向路易十四承諾,今後不會再與法國大使爭先後次序,風波才得以平息。
西法爭“番位”事件以西班牙的退讓而結束,而1827年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當時稱“阿爾及爾攝政”)和法國之間的“扇子事件”,則導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事情是這樣的:法國大革命期間,阿爾及利亞的兩個猶太商人為法軍提供小麥,但法國卻一直欠錢不還。1827年4月29日那天早上很熱,阿爾及利亞的統治者迪伊·侯賽因在一個招待會上,詢問法國領事德瓦爾為何法國政府不復函答覆欠款問題。德瓦爾當時的態度十分蠻橫,這使得迪伊十分生氣。在爭論中,迪伊用手中的扇子打了德瓦爾幾下(也有説法是驅趕蒼蠅)。德瓦爾將這一事件添油加醋後報告給法國當局,引起法國激烈的反應,宣稱這是對法國的嚴重侮辱,並要求迪伊道歉。
在遭到拒絕後,法國立刻斷絕與阿爾及利亞的所有聯繫,封鎖阿爾及利亞海岸線。這一封鎖就是3年。1830年法國藉口“扇子事件”入侵阿爾及利亞,迪伊之後宣佈投降。這場戰爭使阿爾及利亞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並造成大量平民被屠殺。法國在這裏進行了約130年的殖民統治。
有時候,外交失禮只是表面現象,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各方發酵已久的潛在衝突的爆發,1618年發生的“擲出窗外事件”就是其中之一。1526年波希米亞併入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波希米亞國王一般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維護統治,一直試圖保持天主教在波希米亞佔據統治地位,不過波希米亞仍保留較大自主權,新教仍然保留。
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迫害,引起了新教徒的激烈反對,矛盾不斷激化。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王宮,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名欽差從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下去。
“擲出窗外事件”使得歐洲統治者們十分憤怒。斐迪南説服哈布斯堡家族發動一場戰爭,長達30年的戰火就此點燃。儘管三十年戰爭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開始的,後來則逐漸失去宗教性質,成為歐洲世俗專制政權之間爭奪權力與財富的戰爭。戰爭持續至1648年,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結束。
無意或有心,外交失禮可能會引發不受控制的事故或衝突,因此規範外交場合的禮儀尤為重要。1815年維也納會議期間,歐洲國家決定將使節位次問題制度化,將外交代表分成三個等級:大使、公使和代辦。這是近代歐洲國家首次對常駐使節制度進行系統性整理,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爭議和衝突,也推動了國際關係中使節相關規定和法律的發展。1961年簽訂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可説是這一慣例的歷史性延續。該公約於1964年正式生效,明文規定了外交人員在所駐國家享有何種外交特權,為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訂立了基本規則,其中眾多條文也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基石。該公約對外交代表的等級以及禮賓次序也有明確的規定。目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是各國確定對外禮遇的重要根據。
隨着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有些國家對使節享有的特權與豁免制定了專門的協定,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下來併為各國所承認。如今,各國外交部也都設有專門的禮賓司或禮賓局,負責對外交往的禮節。基於主權平等、植根於本國傳統的外交禮儀,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涉外活動中都十分重要。除已有國際公約做出規定的禮儀做法外,國際慣例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據,結合實際情況用心妥善安排,才能傳遞尊重和情誼,避免“沙發門”一類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