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數千年來,河洛先民逐水而居,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建立了璀璨的河洛文明。十三朝古都洛陽,地處河洛腹地,黃河及其支流洛河,在這片熱土上蜿蜒而過,留下了無數動人的傳説。今起,洛陽旅遊開設《黃河故事》專欄,與君分享。
“黃河故事”之一
龍門是大禹劈開的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洛陽人聽到“一條大河波浪寬”時,想起的多半是黃河。
黃河成就了英雄大禹,因為大禹治水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中游。在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第一展廳,大禹治水的浮雕絕對是主角。
1
父親倒下了,兒子接着上
對大禹來説,治水是個略顯悲壯的使命。
史載,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洪水滔天,田園被淹,人們流離失所。
當時的執政者——堯帝,派大禹的父親鯀(gǔn)去治水。鯀用的是水來土掩的法子,想把洪水堵住,可他忙活了九年,東堵西堵,也沒搞定洪災。
堯帝(一説舜帝)對鯀的工作很不滿,就殺了鯀。
後來,舜帝把治水的任務交給了大禹。
這是個燙手的山芋——大禹的父親已因治水不利被殺,若大禹再失敗,顏面何存?何處安身?
然而,大禹沒有推辭,勇敢地擔起了這個重任。他要彌補父親的工作失誤,拯救蒼生。
他發現,洪水氾濫的癥結在於河水淤積、水流不暢。於是,他大刀闊斧,改堵為疏,並身披蓑衣、手持耒耜(lěi sì)上一線,帶領民眾劈山斬石,疏通河道。
在大禹的領導下,人們團結一心,奮力治水,終於戰勝了洪災。
2
三過家門而不入或有隱情
相傳,大禹上任時,剛結婚不久。他為了工作,常年跟妻子分居兩地,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樣的工作狂,恐怕沒幾個女人受得了。
離洛陽不遠的登封,有一座啓母廟。啓是大禹的兒子,也就是説,啓母廟是為紀念大禹妻子修建的。
傳説,大禹治水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會化作力大無比的熊。他老婆挺着大肚子給他送飯,被熊嚇住了,變成了一塊石頭,啓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
也有人認為,大禹不顧家有他的苦衷。
《史記》記載:“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意思是,大禹身為罪人之子,活得誠惶誠恐,不得不全力以赴忙工作,小心翼翼做人。
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忙得沒時間回家,而是不敢回家,怕落下話柄,連累家人。
有顧慮的大禹,有血有肉,似乎更有人情味兒。
3
大禹開鑿龍門山,信不信由您
洛陽龍門東、西兩山對峙,伊河中流,猶如門闕,古稱伊闕。
《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照此説法,上古時期,龍門山一帶河水氾濫,大禹鑿開龍門山,疏通河道,解決了水患。
伊河是洛河的支流。它穿過伊闕,和洛河匯合,注入黃河。
有人認為,伊闕是大自然的傑作。河水沖刷山體,藉助時間的神力造就了伊闕奇觀。
以顧頡剛為首的疑古派,甚至認為禹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禹的偉大是後人刻意賦予的,但這一觀點已被推翻。
周朝的青銅器上,有銘文記載大禹治水。專家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四五千年前的洪水遺蹟,那正是傳説中大禹治水的時代留下的。
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考察地形地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豫州——今河南省所在地,位於天下之中。
治水成功後,大禹被推舉為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他命人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其置於都城。
此後,九鼎成了傳國重器、王權象徵。夏、商、週三代,洛陽曾是都(王)城。周成王定鼎中原,楚莊王問鼎中原,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洛陽。
無論大禹是否開鑿過龍門山,大禹治水的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在西方神話故事裏,面對滔天洪水,西方人的選擇是讓少部分人乘坐諾亞方舟逃離。
我們的先民面對天災,選擇了迎難而上,勇敢抗爭,直至勝利。
我命由我不由天。黃河選擇它的流向,我們選擇自己怎樣活。
來源:洛陽晚報
記者 張麗娜
編輯: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