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明末軍閥割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根據史書和主流學者給出的答案,是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後。可實際上,早在崇禎十五年,大明就已經開始軍閥混戰了。

崇禎皇帝手裏掌握的最後一支武裝力量是孫傳庭的軍隊,當崇禎皇帝派孫傳庭出征之時,就有人勸諫道:“這是我們的最後一副家當,千萬要慎重啊!”

可就在次年的汝州之戰中,孫傳庭戰敗,崇禎皇帝失去了最後的這支武裝力量。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或許有人會説:“左良玉等人不是還在嗎?”左良玉等人的確還在,但他們都是典型的“聽調不聽宣”,名義上是崇禎皇帝的屬下,實際上早已是割據一方的軍閥。

他們之所以能割據,是因為崇禎皇帝一再拖欠他們的軍餉。在吃不飽飯的威脅下,他們通過到處掠奪和強行攤派的方式,解決了供養軍隊的難題。這樣一來,他們自然擺脱了朝廷的束縛。

面對此情此景,崇禎皇帝再想與軍閥們博弈,實在是有點困難。

“尾大不掉,末大必折。”當一個地方軍事長官所能調動的資源,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央政府所能調動的資源,他怎麼可能不做軍閥呢?

在這種背景下,左良玉軍事集團控制長江上游地區,高傑等軍事集團控制江淮地區,鄭芝龍軍事集團盤踞東南地區。

這三大軍事集團獨立自主,誰也無法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對方的勢力範圍內;當然了,在明末那個錯綜複雜的環境中,這三大軍事集團也還沒發展到互相滲透的地步。

此時的三大軍事集團,與其説是崇禎皇帝的屬下,不如説是崇禎皇帝的盟友。崇禎皇帝必須小心翼翼地跟他們結盟,絕不敢用命令的語氣要求他們做事。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的南明弘光政權,在經過江北四鎮擁立,並在江北四鎮的逐步改造下,成為了一個光榮的傀儡政權。

南明政權所能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僅限於安徽和江蘇兩省及鄰近小範圍地區。出了這個圈,江北四鎮都無能為力,弘光政權當然更無能為力。

在江北四鎮擁立福王朱由崧繼位的時候,並沒有徵求左良玉和鄭芝龍的意見,如果形式正常發展,左良玉和鄭芝龍也沒必要承認這個所謂的“南方正統朝廷”。

但由於天下大勢所迫,來自北方的壓力與日俱增,左良玉和鄭芝龍不得不牢牢抱緊南明政權,以期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

就算是抱團取暖,左良玉和鄭芝龍也不打算聽從南明政權的命令,更不打算派人滲透進南明政權。他們只是在南明中央政府裏掛個名,平時並不打算搭理這個政權。

在這種背景下,弘光政權中央政府的權力分配,自然就只能完全按照江北四鎮的意思來進行。

江北四鎮的動作非常快,等他們改造好了南明之後,左良玉曾一度想插手權力爭奪,卻很快就退了出來,他並不打算和江北四鎮火併。

到此為止,南明的利益分配基本完成,江北四鎮成為最後的贏家,左良玉和鄭芝龍沒撈到什麼好處,卻也談不上有多大損失。江北四鎮雖然獲勝,但他們內部矛盾重重。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未來會怎樣?現在定論還為時尚早。

但在弘光皇帝和潞王朱常淓競爭皇位之時,南明中央政府的主要權力和職務都由東林黨所把控。東林黨是一個很會包裝自己的黨派,新政府往往會重用他們。

基於弘光皇帝的利益,他肯定自然也想重用東林黨。因為東林黨擁有着極大的政治獨立性,他們一旦成為南明中央政府的主要權力者,自然會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藉機抗衡地方軍閥勢力。這樣一來,弘光皇帝至少不用受制於軍閥。

在這種背景下,弘光皇帝不但沒有追究“三案”的事,反而積極與史可法、高弘圖、王鐸、姜日廣和黃道周等東林黨重要人物互動,希望他們能有所作為。當然了,對於擁立自己的馬士英等非東林黨人,弘光皇帝也是不遺餘力地拉攏。

在弘光皇帝看來,此時的中央政府堪稱人才濟濟,於是想大展手腳幹一番事業。但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只能安心當傀儡。

這幫文臣根本幫不了他的忙:東林黨除了口若懸河之外,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馬士英倒是個腦子靈活的人,但他那靈活的腦子並沒有為弘光皇帝服務,反而直接投靠了江北四鎮,最終壓倒東林黨,在南京中央政府大權獨攬。

馬士英之所以會率先投靠江北四鎮,是因為他有先天優勢:江北四鎮的黃得功曾是馬士英的手下,劉良佐、劉澤清和高傑更是喪家之犬,全賴馬士英的收留才得以成氣候。雖然馬士英已經沒法利用這層關係讓他們盡心盡力為自己效勞,但有幾分香火情,討要一點好處還是不難的。

正是出於這種原因,使得弘光皇帝對馬士英既防備又不敢得罪,馬士英見弘光皇帝一心要重用東林黨,自然也會有小心思。在這種背景下,文臣集團正式分裂為兩派,內訌不可避免。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後來,弘光皇帝眼看東林黨靠不住,只得把自己的命運綁定在馬士英身上,這事才算告一段落。可文臣集團這邊消停了,江北四鎮又開始窩裏鬥了。

江北四鎮這幾大軍閥在江淮地區殺人放火、互相攻伐,南明中央政府根本不敢多問一句。史可法督師北上,對此也是連問都不敢問一句,就好像什麼也沒有看到。

南明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封他為興平伯,以揚州為駐地。由於高傑部隊搶掠的惡名遠揚,揚州士民把四城緊閉,防賊一樣緊守,不讓高傑部隊入城。高傑震怒,勒兵攻城。同進,他還派兵在揚州城外到處搶掠婦女,姦淫搶劫,無惡不作。這一切使得他臭名遠揚。如果在平日,不用等御史糾劾,朝廷早會有人挾旨而來,光是高傑攻城搶掠人民的罪過就夠殺他一百個腦袋了。但當其時也,內憂外困,南明小朝廷正倚重武將,而且弘光帝又深感其“推戴之功”。無奈之餘,史可法也從中“和稀泥”,把瓜州讓給高傑部隊進駐。

後來,高傑在揚州城外亂殺,劉良佐率部大掠淮上,並猛攻閉門不納他軍隊的臨淮。明廷下令他扼守真定,他根本不奉詔,反而在當天大掠臨清,統兵南逃,所至焚劫一空。

崇禎帝君臣為哀求他能增援,本要封他為東安伯,但已進入江南地區的劉澤清大掠瓜洲,復又盤踞淮安,專心做一方軍閥。——顧誠·《南明史》

基於江北四鎮的利益,他們希望南明中央政府能乖乖聽話,所以馬士英被扶持。馬士英在做出任何決定的時候,從來不看弘光皇帝的臉色。眼見馬士英靠不住,弘光皇帝又開始和東林黨拉拉扯扯。

這就是所謂的南明,讀者讀起來糊塗,我寫起來也是煩得不行。就那麼一小塊地盤,頂多就是現在兩個省那麼大的面積,裏面的彎彎繞居然這麼多。

指望這種朝廷能成事,還不如指望老天爺大發雷霆,劈死各路反賊。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在明末那個時間節點上,江南是整個大明的經濟中心,未經戰火蹂躪,水災旱災也不頻繁,可以説除了地處南方這個缺點之外,江南就是最好的起家之地。

但就算是地處南方,在明末應該也不算太大的弱點。君不見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是南方起兵,進而統一天下的?

南明的主要權力,被三股力量所掌控。

最強大的自然是江北四鎮,他們除了有軍事集團可依靠之外,在中央政府還有內援。

其次是以馬士英為首的非東林黨,他們就是江北四鎮的外援,佔據着南明中央政府的主要職務。

最後是弘光皇帝和錢謙益、史可法等東林黨,他們在朝堂上還能發聲,但基本已被排擠到邊緣。

如果這三股力量能夠擰成一股繩,不説能否北伐成功,守住江南這一畝三分地是沒什麼難度的。此時的四川還被張獻忠佔據,江西一帶有左良玉,福建一帶有鄭芝龍,合縱連橫之下,至少可以重現南北朝情景。

但這幫人各有打算,誰都不信任誰,最後只得被大清逐個擊破。

不過話又説回來了,他們要是懂得合作,崇禎皇帝就不會被逼得自縊,更不會有後來的這些破事。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3 字。

轉載請註明: 軍隊互相攻伐,朝堂分成兩派,恥辱南明傾情演繹內訌大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