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有句話説得好“福是禍所依,禍是福所附。”甄嬛剛侍寢就獲得椒房之寵,是天大的恩寵,就連皇后宜修都沒有享受過的待遇。雖然純元皇后曾擁有過這樣的恩寵,但純元皇后與甄嬛的身份不一樣,純元是皇帝的原配嫡妻,她獲得這樣的殊榮當之無愧。
可甄嬛只是小小一介嬪妃,她沒有任何的資質與功勞,可以配得上這份恩寵。這就應了那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也給甄嬛日後的災難埋下了伏筆。並在朝夕之間就被打回原形,成為眾人的笑話。不得已去了甘露寺修行。
1、椒房之寵
在《甄嬛傳》原著中,之前獲得椒房之寵的嬪妃,總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果郡王的母親舒太妃,一個便是華妃。
舒太妃是先帝心尖上的女人。正因為如此,果郡王才會被先帝格外寵愛,並手把手教騎射,而且還曾經被議儲。也就是説,本朝的江山差點落在果郡王的手裏,就因為舒太妃與先帝感情深厚。
那是真愛,舒太妃與甄嬛不一樣,她不是任何人的替身,先帝愛的就是她本人,所以,感情基礎十分牢固。
另一個獲得椒房之寵的嬪妃就是華妃了。看來,皇帝對華妃也是真愛,儘管華妃囂張跋扈,可華妃豔冠六宮,容貌超羣,是皇帝真心寵愛的女人。而且,皇帝愛的也是華妃本尊,而並非是任何人的替身,所以,華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是無可取代的。
可惜的是,華妃是年羹堯的妹妹,皇帝為江山穩固考量,不得不給華妃“絕育”,以防後患。但這也是皇帝最大的隱痛。所以無論華妃犯了多大的錯誤,皇帝都不忍重責,即便最後華妃被賜死,皇帝也是迫不得已,有萬般不忍。
然而,隨着年羹堯氣焰日盛,皇帝對年氏一族越發忌憚,視作心頭大患,甚至到了不得不剪除的地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甄嬛進宮了。以盜版純元的面目進宮,讓皇帝有了一個合情合理“寵愛”她的藉口與理由。
也就是説,甄嬛與皇帝的感情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相互欺騙和精心算計的基礎上,甄嬛裝病避寵,明哲保身。皇帝隱藏身份,冒充王爺,於是乎,一場陰謀下的婚禮便隆重成行了。
甄嬛居然成了該朝第二個獲得椒房之寵的嬪妃——重點是“嬪妃”。
2、椒房之寵殺機四伏
自從甄嬛獲得椒房之寵後,那華妃便不再是有“一無二”的寵妃。後宮之中,有了與她比肩而立的人。
更關鍵的是,甄嬛位分在她之下,孃家勢力也沒有她大,甄嬛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獲得如此殊榮的,起點之高,風頭之盛,令人汗顏,令人後怕。
皇帝這樣做,就等於直接給甄嬛樹敵華妃,實在太高調了。如果皇帝真愛甄嬛,首先考慮的是該如何保護她,而不是如此張揚高調,將甄嬛置身於風口浪尖之上。
雖然先帝當年也給予舒太妃椒房之寵,但舒太妃卻是獨一無二的,受過椒房之寵的嬪妃。當時的舒太妃因為是擺夷人,被眾位妃子冷落孤立和鄙視,先帝是想靠這種方式給舒太妃立威,讓後宮嬪妃們不敢欺負她小瞧她。
而甄嬛的“椒房之寵”卻顯得過於生硬突兀、莫名其妙了,難道真是皇帝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一時衝動,為愛人不惜一切嗎?其實不然,甄嬛只是一顆被皇帝利用的棋子而已。
皇帝給甄嬛椒房之寵,目的就是為了挑起華妃與甄嬛之間的嫉妒與矛盾,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他要利用這種仇恨的力量去剷除年羹堯。走曲線救國的路線。
因為甄嬛的父親是言官,是專門彈劾朝中大臣、給皇帝提意見或建議的。像年羹堯這種功高震主的權臣,一般言官根本不敢發聲,只有給他們製造成敵我矛盾,甄遠道才甘願冒死進諫,彈劾年羹堯,並歷數他的種種罪狀。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術、王御之術。
作為明君,絕對不會為了所謂的愛情喪失理智,他們的頭腦任何時候都是冷靜清醒的。有時候貌似“糊塗”,也只是“揣着明白裝糊塗”而已,只有裝糊塗,才能讓他的計劃儘快實現。
就比如華妃讓甄嬛罰跪導致流產的事件。皇帝明明知道,甄嬛這麼容易滑胎,一定與華妃宮中的歡宜香有關。可還是“懲罰”了不知內情的華妃,從而使華妃更加憎恨甄嬛。此時華妃會覺得,皇帝是為了甄嬛來懲罰自己。可見甄嬛狐媚惑主的功夫多厲害。從而讓她們彼此的怨恨更深。只要她們發展成“你死我活”的仇人了,年羹堯也就能儘快剷除了。
年羹堯被消滅後,甄嬛緊接着就被皇帝卸磨殺驢、無端降罪。一則是為華妃報仇,二則是懲罰甄嬛的聰明過頭——她啥都知道,啥都想插手,不懲戒一下是不行了!不然他們甄家就會成為第二個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