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所農村小學的大力奇蹟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新華社昆明3月28日電(記者嶽冉冉)卓瑪拉姆“一腳成名”,不是因為射門準,而是因為力道大。她一腳踢穿廣告牌那年,正上五年級。拉姆所在的德欽縣第二小學(下稱“德欽二小”)也因此被人們記住。

  “女金剛”

  人們已淡忘了2019年8月19日那場決賽的過程,卻記得拉姆這一腳。賽前訓練,拉姆在禁區練射門。她起腳,抽射,“嘣”!球沒進網,可皮球卻像炮彈般飛向底線後的廣告牌,卡進了三釐米厚的塑料板裏。

  圖為拉姆與她射穿的廣告牌。

  這一幕很快成為焦點。記者都跑去廣告牌前拍照。對方教練開始佈置戰術,讓隊員主要盯防拉姆,但要注意安全。怯怯的拉姆問教練扎史羅丁,需不需要賠,賠多少?羅丁安慰她,這是個意外,組委會不會追責。

  那場比賽,德欽二小3:1戰勝對手,捧起了雲南省校園足球小學女子組冠軍獎盃,拉姆打進兩球,獲評“最佳球員”。

  當時還是替補的斯那吾姆記憶猶新:“拉姆姐成了偶像,大家都找她簽名拍照,叫她‘大力金剛腳’,我們都引以為榮。”

  2020年,因出色的足球技術,拉姆被德欽縣中學“搶”走。斯那接過了德欽二小女足隊長袖標,“我想再次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德欽二小因足球一戰成名。一年後,他們又在籃球上發威,拿下了姚基金舉辦的希望小學“三區三州”籃球賽亞軍。“傳言最甚時説我們的孩子天生神力。”羅丁喜歡這些江湖傳説,這讓學校帶有一絲神秘。

  改變

  只有校長格桑尼瑪知道,榮譽背後不是神力,而是體育,是塔基的託舉,才有了塔尖的成績。

  德欽二小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校園建在半山,從大門到教學樓,得先爬一個陡坡,上135級台階,才能到操場。每間教室的窗外都能看到奔騰的金沙江水。全校868名學生99%都是藏族,家最遠的離學校200多公里。孩子每年寒暑假回家兩次,平時跟老師一起住校。

  圖為依山傍水的德欽二小。

  “集中辦學和寄宿制有它的好處,但孩子會缺少親情陪伴,這需要老師當好‘校園家長’。”格桑説。

  德欽二小最近在搞“廁所革命”。寒假裏,校園公廁由水槽改成了蹲坑,放假回來,孩子們得適應手紙入筐、按閥沖水。

  對於剛入校的新生來説,他們得從擦屁股學起,還有洗漱、擦護膚霜、疊被、洗衣、洗碗。“入校前,有的孩子臉皸裂得像被風吹過的麪糰,現在他們的皮膚是光滑的,每個寢室睡覺前都是香的。”生活老師康珠次木指着八人一間的宿舍説。

  只需一個學期,一年級的娃就能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格桑發現,不少孩子因為想家、語言不通,靦腆內向、不愛説話。為了讓他們打開心扉,儘快融入集體生活,格桑決定全校要大力開展體育運動,且每個老師必須參加。

  圖為學校的運動會。

  神奇的事發生了。每天的晨跑、跳繩、鍋莊讓剛入校的孩子很快熟識,交上了新朋友。運動會上,為給班級爭光,孩子們渾身透出自信與不服輸的勁。當校隊拿了榮譽凱旋,全校師生敲鑼打鼓迎接,大家眼裏寫滿尊重與信任。最主要的是,孩子們性格開朗了,飯量大了,體格壯了。

  “我沒想到,體育成了這些寄宿生的精神世界,也成了他們健康體魄的守護神。”格桑説。

  犛牛骨湯

  上午6點10分,校園廣播開始播放《歌唱祖國》,所有寢室亮燈,孩子們陸續出門,走向操場。格桑站在低年級宿舍樓外,彎着腰,盯着孩子們的腳。看到鞋帶沒繫好、鞋釦沒粘緊的,趕忙叫住,給孩子整理。

  圖為格桑給孩子整理鞋釦。

  6點20分,全校早鍛鍊開始,孩子跑前,老師墊後,嘹亮的“121,121”迴響在星空下、金沙江畔。

  圖為孩子們在星空下晨練。

  足球隊員比其他孩子起得更早,這是他們一天四練的開始。羅丁吹着哨,領大家做折返跑。去年因為疫情,全省校園足球賽停了一年,今年球隊的目標是衞冕。“每天三小時的訓練量擺在這,好成績是水到渠成的。”格桑現在急需的是專業教練,他想拔高孩子的技術。

  6點40分,孩子們奔向食堂。饅頭、牛奶、雞蛋開啓一天的能量攝入。滿頭大汗的足球隊員在一口大盆前排起了隊。“校隊體力消耗大,這是給他們熬的犛牛骨頭湯。”格桑給拿着紙杯的孩子每人盛了一勺。

  “每個娃每天就9元伙食費(注: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貼),校隊120個娃需要額外營養,怎麼辦?”格桑想到,藏族老人關節痛,會去喝犛牛骨頭湯,敲碎骨頭,流出骨髓,小火慢熬,營養滋補,價格便宜。“這算是孩子們的唯一補品。”他説。

  10點大課間,師生齊跳由鍋莊改編成的廣播操。德欽小學沒有午睡習慣,中午一個小時也用來運動,校隊訓練,其他孩子則跟老師玩跳繩和籃球。晚上6點到7點,校隊最後一練。晚9點全校熄燈。

  格桑最想送給孩子的禮物是體育記憶和體育故事:“也許是足球場的跑道、每天必爬的135級石階、鍋莊、犛牛骨湯;也許是籃球場、足球場上的球衣號碼,校運會紀錄冊裏的名字。”

  但格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這六年裏,除了體檢,教學樓一樓一隅的校醫院是孩子們最少去的地方。

  校對:吳博文

  中文編輯:張悦姍

  新媒體編輯:鄭道錦

  簽發:梁金雄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