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考議論文只有文采是不行的,找準切入點不偏題,才能得高分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經典

高考作文相當一部分都是以議論文呈現出來的,那麼怎樣的議論文才能夠得高分呢?複雜的作文標準和理論我們暫且不論,就簡單地看看作文的主題,有沒有把握住主題的設定,有沒有吃透材料。我們來看一個作文片段。

慧眼識金易,公允斷之難。同學們,試想你渴望已久的機會就在眼前,你能平心靜氣地將它讓給更適合的人嗎?古語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鮑叔薦管仲之行可以流芳千古,他開闊豁達的胸襟是重要的一因。

或許有同學會質疑:為什麼要甘居人下,為何不砥礪才能“自己上”?這便是鮑叔的可貴之處了——他計利,但不是計較個人蠅頭小利,而是計一國天下之利。等待一個人成才,有太多未知與不定,而桓公一匡天下的霸業卻是不容拖沓的。鮑叔捨己之利,計天下利,才成就了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美談。功成必定有我,然功成不必在我。這種高尚的情懷,至今仍熠熠生輝。

這兩個自然段節選自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做知人者,計天下利》,如果説特點的話,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切題,一個是有文采,屬於一類文,當然是高分作文了。這篇作文圍繞材料展開分析論證,並觀照現實,得出結論。就事論事,因事明理,這也是考場作文獲得高分的途徑。

文章抓的“事”為鮑叔的知人,整篇文章就其原因、意義等方面展開論述,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爭名奪利”“個人秀”的現象進行分析,對照之下,更顯鮑叔的高尚品德。該作文始終沒有走題,始終圍繞作文的中心展開,依據材料而又不侷限於材料,顯得思路很開闊。

而有的學生喜歡套作,不管什麼主題的作文,都用事先準備的稿子來套作,詞語很華麗,很漂亮,看上去好像很有文采,但是並不切題,和材料關聯性不強,或者根本就沒有關係,這樣的作文是得不了基本分的,會成為四類文,因為這樣的作文從材料中牽強地提取一個詞語,然後就開始套作,完全脱離的材料,屬於自娛自樂,顯得華而不實,也讓人不知所云。

我們寫作文不可以套作,我們要認認真真地分析作文材料,根據材料的提示和規定來構思作文,如果要想得高分,那我們要做到就事論事、因事明理,也就是既尊重材料,又超越材料,讓自己的作文很切題。該怎麼做呢?

第一,要明確“事”為何物。“事”,指材料事件中確定寫作範圍與對象的具體的側面,會給我們很多啓發。我們通過“事”來思考和聯想,來審題,來構思,來確定文章的主題。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整體閲讀材料,同時也要在細節上把握材料,從而明確命題者意圖。

第二,要整體把握材料,善於從細節中找準切入點。你的切入點和作文的主題密切相關。我們要在緊扣材料的前提下或由表及裏挖根源,或探因索果,或辯證思考,還可以聯繫生活,賦予文章較強的現實意義,獲得高分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