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近些年來,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視情緒的教育,根據育兒領域的學者們研究發現,孩子們在後期出現的一些壞習慣、錯誤的思維方式,大多是由於前期的情緒教育沒有做到位導致的。

情緒教育的重要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孩子在幼兒時期如果不能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那麼很容易成為一個性格暴躁的人。

孩子很容易在早期做出很多錯事或者失敗的事,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處理不慎,很容易讓孩子心中累積太多的負面情緒,最終影響到孩子的整體性格。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正視失敗很重要,家長首先要學會接受失敗

在瞭解正視失敗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個道理: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對於事物的判斷主要來依附於家長的判斷。

也就是説,如果家長對於做失敗的事情大驚小怪、驚慌失措,或者是批評孩子、埋怨孩子,那麼孩子在內心中很容易對失敗的事情產生抗拒和恐懼。

孩子對失敗難以接受並不一定完全是壞事,要看孩子怎樣看待失敗這件事,通常來説分以下幾種:

① 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敗而自怨自艾,情緒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

② 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失敗,心理狀態為"死磕型",想要不斷重複挑戰失敗的事件"一雪前恥";

③ 害怕自己的失敗帶來的一系列後果,不想看到家長失望的樣子,因此而採取掩蓋的方式處理應對,最後被發現的時候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和家長解釋。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從這幾種情況中看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應對失敗的時候,其實原本是迷茫的,對於家長的態度孩子最為在意,包括在之後的成長中,家長的態度成為了孩子的態度考慮的重中之重。

其實大多數孩子還是很容易接受自己的失敗的,不願意接受失敗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家長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失敗。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家長要分清楚失敗和錯誤的區別

關於失敗,很多家長看的太重,其實根本沒有必要。我們首先要分清楚失敗和錯誤的區別。

從邏輯的角度上來説,失敗和錯誤是兩回事,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把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不願意接受孩子的失敗、將失敗視為一種錯誤,對孩子發脾氣、訓斥,結果就造成了更壞的影響。

失敗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比如因為力氣不夠大所以搬重物失敗、因為知識沒學明白所以做題失敗、因為廚藝不精導致第一次嘗試做飯失敗。

而錯誤是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比如不尊重家裏的老人,讓爺爺傷心了,這就是一種錯誤;再比如隨便給老師取外號,讓老師生氣了,這也是一種錯誤。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把這兩者搞混,或者雜糅在一起進行教育,最後導致孩子只要沒有做成功事情就全都是錯誤,中式的教育將失敗這個概念給"吞噬"了。

失敗並不可怕,而錯誤需要糾正,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將這兩者分別對應不同的教育手段,才能夠讓孩子不畏懼失敗,能夠正視自己的失敗和錯誤。

對於孩子做事失敗的教育手段

我們單獨來説對於失敗的教育手段,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如何進行教育:

1. 我們首先要觀察孩子對於做事失敗的態度,首先要調整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心理狀態適合進行失敗教育;

2. 在溝通的開始,不要隨意直接下結論,更不要直接給予批評,家長應當少説多問多聽,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

3.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合理客觀地分析孩子的想法中錯誤的地方在哪,彌補孩子想法中不足的地方,告訴他們為什麼會失敗;

4. 禁止過度縱容,對於一些失敗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要讓孩子懂得做事失敗是要付出代價的,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教給孩子善後的方式,儘量少給孩子提供實際的幫助,更多的給予指出處理事情的辦法。

對於孩子做事失敗的狀況,我們作為家長的不要太驚慌,有很多家長喜歡一驚一乍,看到孩子做事情失敗了聲音瞬間"高8度",一開口就能把孩子嚇一跳。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這樣的態度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先入為主的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太糟糕了,並且認為家長的態度就是表示生氣。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的一定要保持心態的平穩,控制自己對於事情的反應,不要給孩子傳遞太多的負能量。

在進行失敗教育之前,我們要觀察孩子對於他做失敗的事情是持什麼樣的態度,有的孩子屬於掩蓋型性格,他其實非常在意自己做失敗的事,但是他會覺得自己如果表現的不在意,那麼大家都會不在意,因此他會故意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

這類孩子表面上看上去滿不在乎,實際上卻一直關注着自己做失敗了的事,這樣稍顯"彆扭"的處理方式如果直接遭到家長的責罵和訓斥,會瞬間陷入慌張、茫然的狀態。

這類家長的孩子會發現自家孩子在捱了幾次訓斥之後,再做錯事情就跟傻了一樣,只會傻愣在那裏等着捱罵。

還有的孩子屬於忐忑不安的類型,一旦做錯事情就會內疚到哭,家長會覺得很頭痛,因為不僅要幫孩子善後,還要安慰孩子。就會覺得這種孩子是在耍小聰明,做錯了事情還得到了安慰。

其實不然,這類孩子一開始內心可能比較脆弱,屬於有點"玻璃心"的類型,但是如果家長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學會處理做錯的事情,那麼這種哭最後就會成為習慣,只要做錯事情就哭,這樣家長就會原諒孩子,所以他們更願意哭。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反應很單純,全靠家長引導教育

我們在分析孩子養成的一些壞毛病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時候其實反應都很單純,是屬於性格天生影響自己做出的反應,並沒有抱着惡作劇的心態或者耍小聰明的態度。

但是在與家長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們主要是抱着期望得到家長的愛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和反應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

我們中式家庭的傳統教育,讓家長學會了責罵,我們不擅長對孩子進行心理的引導和教育,結果就讓責罵和訓斥成為了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的最多的反饋。

面對家長的責罵和訓斥,孩子給出的反應也很直接,用怎樣的行為能避免這些訓斥,孩子就會去怎樣做。

這也就導致了家長會發現孩子似乎為了只要不捱罵,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局面,從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壞毛病,比如撒謊、哭泣示弱、撒嬌、撒潑打滾等。

孩子向自己的父母祈求愛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如果不懂得合理的給予愛,一味的追求所謂的"嚴厲教育",無論是我們傳統教育中提倡的嚴父嚴母,還是近現代教育中提出的狼媽虎爸,都只會將孩子逼到家長的對立面。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我常聽到一些家長説出很奇葩的教育理念,有的家長真的親口説過"我的孩子不允許失敗",而這些想法真的非常可笑,就算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功,家長可以激勵孩子奮發向上,但也要尊重一個正常人的基本能力。

我們不是萬能的,我們更不能要求孩子是萬能的。嚴苛的教育也應該做到基本的合理,否則只會把孩子越教越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失敗就"無能狂怒",家長攔都攔不住,是早期情緒教育沒做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