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條學院路走過70年“八大學院”見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經典

打開北京地圖,目光鎖定海淀區一條南北走向的主幹路,它南起學知橋,北至清華東路,全長2.7公里,這條路就是學院路。

學院路1952年開工建設,1954年底正式通車,至今已70年。伴隨着學院路一路走來的是赫赫有名的“八大學院”。1952年,我國實施了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將部分高校按專業設置拆拼重組後新建了一批專業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林學院八大學院應運而生。

70年來,學院路承載了幾代學子的青春回憶,也見證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追憶

當初只是一條碎石路

學生出校採購靠步行

在北京林業大學學生薑玥的眼裏,如今的學院路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白楊、油松、銀杏、側柏……這裏四季常綠,而且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觀。”

北京林業大學校園和冠欣 攝

從校門口的“石板房”公交站坐上公交車,沿着學院路一直向南,途經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周邊幾所大學,不管是坐車還是步行,半小時內肯定能到。”姜玥説,幾乎每所學校的校門口都設有公交站點,交通非常便利。

如今生機勃勃、四通八達的學院路,在70年前是另一番景象。“站在學校空地向遠望,沒有高樓,只有荒涼的土地。”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教授廉希聖回憶,70年前的學院路沒通公交車,學生進城辦事、出校採購就沿着周邊一條鐵路線步行到西直門,“一走就得好幾里路,來回需要花費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時間。”

中國農業大學老水塔

1954年,一條名為“京頤路”的公交線路開通,途經學院路,來往於西直門至頤和園之間,逐漸成為當時學生出行的主要方式。廉希聖回憶,這條公交線雖然稍有繞路,但同學們都因為能免受“腿腳之苦”而感到滿足。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黨委書記胡孝宣的印象中,建設初期的學院路只是位於北京近郊一條普普通通的碎石路,寬度還不足如今的一半。“坐上公交車,從北航經五道口北去清華園,沿途只有兩棟樓房。”胡孝宣説,路上不少房屋的牆壁上都有用石灰畫的一個個顯眼的圓圈,問了附近居民才知道,那是用來嚇唬狼的標誌。

在胡孝宣的講述中,學院路的“前世今生”逐漸清晰起來。“八大學院”建成後,學院路才成為一條柏油馬路。經歷數十年風吹雨淋,學院路又因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召開,被拓寬改造。

“那時,一座高架橋拔地而起,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家門口’變得越來越熱鬧。”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網編輯部主任高大為見證了學院路在21世紀初的“華麗變身”。1999年至2003年,高大為在北林度過了難忘的本科時光,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1999年盛夏,高大為初來北林報到,拖着拉桿箱,沿着一路樹蔭走過幾所大學,北林就在學院路最深處。“當時覺得校園周圍環境和諧靜謐,在幾所高等學府的加持下更顯得文化味十足。”高大為説,清脆的自行車鈴聲,組成了他對學院路最深刻的記憶。

“20世紀90年代末,男大學生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都是從學長那裏淘來的二手貨。”高大為笑着回憶,大家手頭都不富裕,經常在週末結伴騎行約五公里,到中關村淘配件“攢”電腦。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學院路旁一排破舊的二八自行車換成了嶄新的共享單車,筆記本電腦也成了大學生的標配。

見證

八大學院相繼開工建

條件艱苦求知亦心切

70年間,一代代青年學子陪伴着學院路從百廢待興發展至如今的繁華景象,而學院路也默默見證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遷,成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縮影。

1952年,“八大學院”校舍在一片莊稼地上相繼破土動工。八所院校兩兩相對,沿着學院路南北排開。北京醫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和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居道路東側,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林學院坐落在道路西側。

北京航空學院開工典禮

“窮石油、富鋼鐵、了不起的大礦業”,“八大學院”建校之初,就有一句順口溜在學院路間流傳,也體現了“八大學院”的不同處境——鋼鐵和礦業發展較為成熟,學校興建順利,但石油行業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建校相對艱苦。

中國石油大學退休教授餘世誠回憶,該校首屆大學生開學時,校園建設尚未竣工,師生們只好在半是原野、半是工地的環境下舉辦了簡單的開學典禮。該校唯一一棟的樓房更是“身兼數職”,不光是宿舍,還是辦公樓,既是圖書館,還兼醫務室。“當時,宿舍樓腳手架還沒拆,只有一半房間可以住人,大家就都搬進去了。後來修好一層,就入住一層。”

艱苦的生活條件擋不住青年學子對知識的渴求。92歲高齡的北航教授陳光描述,上電工課時,由於沒有投影設備,老師上課前都要提前用毛筆把講義內容寫在大張的紙上,再一張張貼在黑板上,好像“拉洋片”。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幻燈片被應用到高等教育中,老師將板書寫在一張卡紙上,再用投影儀投在幕布上,又像是“皮影戲”。

相比而言,已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的鋼鐵學院,建校之路走得較為順利。其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方正而簡約。如今,在校園中仍能發現幾棟“上了歲數”的建築。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所離開了北京,遷往湖北、四川、山東、雲南等地。直到恢復高考,四所院校才陸續回到北京。它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北京石油學院搬到了昌平區。

北京科技大學主樓王軻 攝

改變

如今已成智力密集地

隨着時代發展,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學院路依舊張開懷抱,迎接更多高校“安營紮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

北京語言學院的落户,為學院路帶來了更多元化的發展。1972年,北京語言學院正式遷入學院路15號新校址。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北語已成為一所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的國際型大學。

“為什麼喜歡這?因為這裏是學院路。”來自波蘭的鄭民浩因鍾愛中國文化,2018年來到北語開始學習中文。現在,他操着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説,吸引他的是學院路獨特濃厚的學習氛圍,隨時都能去周邊高校交流。“這裏十分國際化,令人着迷。”

素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語只是學院路的一個縮影。再次打開北京地圖,這條不足三公里的道路周邊高校林立,如今已有十餘所高校雲集於此。

無數年輕人懷揣夢想,來到這片以智慧、活力為代名詞的土地。不少重大科研成果也在這裏誕生,涉及基礎科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農業與林業經濟、地質礦產等眾多領域。把學院路稱為北京智力密集之地,也不為過。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鐵錚表示,學院路70年滄桑和鉅變,記錄了中國高等教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隨着辦學規模的擴大,這條路上的大學不僅桃李滿天下,還大多在首都內外建設了新校區。

(原標題:一條學院路走過70年)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何蕊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