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唐賢秋

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新階段,大學生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代表知識學習層次的學歷,只能成為大學生獲得某種競爭機會的一張入場券,綜合能力才是他們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

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獲取理論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培養綜合能力的過程。關於大學生的能力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不同專業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政治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了五項能力要求,即“獲取專業和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學習能力;專業性思維和專業知識方法的運用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開拓創新創業的能力;流暢的漢語表達、人際溝通和寫作能力;熟練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外語的能力。”因而,政治學專業實踐教學,重點是培養政治學專業學生的“國家標準五項能力”。能力作為行為主體認識與把握世界的度量或水平,是與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實踐,人的能力也就無法體現和評價。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任何一門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理論教學主要是促進大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大學生能力培養則需要通過實踐教學來完成。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實踐教學是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必經之途,有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有效把握,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應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要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大學生能力要求是綜合性的而非單一性的,是一種綜合能力而非某個方面的能力。實踐教學在大學生能力培養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由於多種原因,一些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擔心實踐教學會擠佔理論課教學時間,不願開展實踐教學;一些教師對實踐教學的定位認識不清,認為實踐教學與自己不相干,只要完成講台上的理論課教學這“一畝三分地”就夠了,不想開展實踐教學;一些教師認為,自身沒有什麼社會實踐經驗,不知道如何策劃和組織實施,不敢開展實踐教學;一些教師認為,實踐教學不外乎就是組織學生進行暑期“三下鄉”或進行專業實習,不去想更多辦法來組織實踐教學。這些現象與高等教育形勢變化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不相適應。根據社會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新要求,高校應不斷強化實踐教學、實踐育人,在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中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強化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五項六式”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五項六式”實踐教學模式是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創新。這是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從自身條件出發,根據政治學類專業特點而摸索出的一種實踐教學新模式。所謂“五項六式”,是指圍繞五項能力建設而開展的六種實踐教學方式。其中,“五項”是指“五項能力”,即學習思考能力、辨別取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這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五項能力”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傳承發展而來,並結合了政治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國家標準五項能力”要求,體現出自身特色的能力培養模式。

學習思考之所以成為一項能力要求,是因為在知識爆炸和知識碎片化的時代,如何進行系統學習,並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成為當代大學生應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辨別取捨之所以成為一種能力要求,是因為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充滿着謠言和假象,一些人因真假難辨而迷失方向。增強辨別取捨能力才能站穩政治立場,並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口頭表達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要求。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一條便捷道路,也是大學生在激烈競爭中脱穎而出的一塊敲門磚。文字寫作,是當代大學生急需提升的一項重要能力。良好的寫作能力,有利於促使大學生在激烈競爭中脱穎而出。組織協調能力,是政治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將為他們在畢業後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六式”是指圍繞“五項能力”培養而探索出的六種相互聯繫的實踐教學方式。即交流對話式、專題推進式、多樣競賽式、活動參與式、社會體驗式、警示教育式。“六式”的一個突出亮點是,突破了傳統的實踐教學單一思維,開闊了實踐教學新視野,促進了實踐教育模式創新。“六式”的共同特點,就是強化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參與性與互動性,聚焦政治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五項能力標準,“六式”相互融合、交互作用,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而且有利於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和文字寫作及組織協調能力,還能增強他們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為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廣西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1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