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三桂開膛祭旗的朱國治,康熙“三藩之亂”忠烈抑或元兇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向敬之

1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貌似一個悲劇英雄。

雲南巡撫朱國治彈劾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勢力坐大,恐有異心。與此同時,吳三桂也是舉報朱國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誰是誰非?在康熙帝的朝堂上,以索額圖為首的權貴大臣,為了不惹吳三桂引發兵變,要求嚴懲朱國治。

皇帝下旨,朱國治披枷進京。康熙帝來到獄中,欲殺朱國治,但説殺他並非因他誣陷吳三桂,而是為給國家爭取兩年穩定,以後定當給他昭雪,子孫受封。

朱國治做出慨然赴死的樣子。康熙卻下令釋枷,説殺忠臣自己豈非昏君,並下旨加官重任朱國治,重返雲南,繼續牽制和監視吳三桂。

此處設計周培公出場,為朱國治獻策,讓這個在歷史上是中和殿大學生、撫遠大將軍圖海門客的師爺周昌,在電視劇中被虛構成了助力康熙逼降王輔臣、平定三藩的大將軍。但,朱國治受命監視平西王、死於吳三桂刀下,是真實歷史。


《康熙王朝》朱國治怒斥吳三桂

朱國治原為江蘇巡撫,於康熙元年因丁父憂不報告擅自回家守孝,被部議擅離職守之罪革職。康熙帝親政後,下詔起用朱國治,補雲南巡撫,提着腦袋赴命滇地,做康熙帝籌劃撤藩大業的探路石。

鰲拜死後,少年老成的康熙帝威權自專,讓千里之外的吳三桂似乎聞到了少年天子的撤藩氣息。於是,吳三桂與老部下重新部署計劃,一邊大肆找朝廷要這要那,一邊網羅亡命之徒操練。

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吳三桂見康熙帝批准了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提交的歸養遼東的辭職報告後,遂乘勢發出了移藩的最高指示,震驚朝野。於是,吳三桂也裝模作樣地請求移藩錦州,以探康熙帝的反應。

吳三桂原以為朝廷會忌憚他手握重兵,進行慰留,哪知康熙帝初生牛犢不怕虎,派人八百里加急送來撤藩令。康熙認為吳三桂之子、和碩額駙吳應熊,是控制在京城的質子,且與建寧公主已經生子,料想吳三桂因子孫投鼠忌器。而且,吳應熊也表明了“終守臣節,保全祿位”的態度。

當然,康熙帝明白“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清史稿·吳三桂傳》),派禮部左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傅達禮等前往雲南,給吳三桂帶來一份手詔:“王其率所屬官兵趣裝北上,慰朕眷注,庶幾旦夕覯止,君臣偕樂,永保無疆之休”,並強調“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清聖祖實錄》卷四十三)康熙帝警示吳三桂: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欽差會同吳三桂及雲貴總督、雲南巡撫等議商佈置官兵防地、撤兵起行等事務,約定: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移藩北上。朱國治對吳的配合很滿意,於是請示皇帝在驛道上增設驛堡,調撥人員馬匹,全力以赴地送瘟神。

2

瘟神不是那麼好送的。吳三桂不甘心由威震一方的平西王和坐擁重兵的大將軍,變成任人宰割的富家翁,決意鋌而走險,表面上安排家人熱熱鬧鬧、匆匆忙忙地打包行李、財寶裝箱,暗地裏派心腹大將胡國柱、夏國相、馬寶等,迅速帶自己的人馬扼守關隘。

開啓戰端,要師出有名,所以他命人準備希望,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他所奉的旨來自偽造的“明三太子”,而他屈節臣服了三十年的清朝皇帝成了他如今發兵討伐的“虜”。

前次降清,已讓同胞唾罵,而降而復叛,他更要表示悔悟。於是,吳三桂在起兵前三日,約請巡撫朱國治、按察使李興元、知府高顯辰、同知劉昆到王府喝茶。

吳三桂要走了,朱國治等雖很緊張,但王爺有請,自然不敢怠慢。


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的茶不好喝。他不想走了,而要朱國治們跟着他一起造反,説只要朱大人們識時務,成功後可封王拜相。

這些官員雖都是漢人,但不想做翻覆小人,也不想背主叛國。朱國治當場大罵吳三桂是一個降後復叛的亂臣賊子。

朱國治之罵,戳痛了吳三桂的心窩子,被“開膛示眾”(《研堂見聞雜記》)。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後,特地下諭説:“朱國治當逆賊吳三桂反叛之初,抗不從逆,遂被殺害。捐軀殉難,深為可憫!”並兑現蔭其子的承諾。後來,雍正帝將朱國治入祀昭忠祠。《清史稿》也把他列入“忠義傳”中。

3

就對待吳三桂反叛之事,朱國治雖被祭旗,但是氣節浩然、慷慨赴死的忠烈人物。

然而,順治十六年(1659),貢生出身的朱國治,從大理寺卿的位置,被外調江寧任江蘇巡撫,成了封疆大吏,有過彈劾、罷免庸劣累民的布政使陳培正的治績,卻在江蘇幹過兩起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影響極壞的害民大案。

一起是著名的江南奏銷案,一起是將著名才子金聖嘆等斬首的哭廟案。

朱國治在任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是一個羞辱斯文、不可不扣的酷吏。

《清史列傳·朱國治傳》記載:順治十八年,朱國治疏言“蘇、松、常、鎮四府錢糧,抗欠者多。因分別造冊,紳士一萬三千五百餘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請敕部察議”。他舉報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並溧陽一縣的官紳士子,均為抗糧,建議朝廷將欠糧者不問官做得多大,不分糧欠得多少,在籍縉紳一律按名黜革,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秀才、舉人、進士凡未完錢糧者皆革去功名出身。

某探花欠銀一錢亦被罷黜,吳偉業、徐乾學、徐元文等名士幾乎全部羅織在內,一時“士籍學校為之一空”。

奏銷案還未了結,順治帝駕崩。蘇州吳縣正在發生抗糧哭廟事件。秀才們為聲討縣令任維初貪酷,組織了一次請願,跑到文廟先聖牌位前痛哭,發泄怨恨與牢騷。

秀才們哭廟之際,正值哀詔到達蘇州,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秀才們的舉動被認為是觸犯了順治帝的靈位,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朱國治下令,將請願哭廟的諸生拘捕,送到江寧會審,嚴刑拷問,“擬不分首從斬決,妻子財產入官”(《清朝野史大觀·金聖嘆小傳》)。

金聖嘆作為哭廟文的起草人,被朱國治定為首犯,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執刑。

慘烈至極!《清朝野史大觀·金聖嘆小傳》記載:“同死者十八人。嗚呼! 專制國官吏之淫威,文網之嚴密,文人苟非韜晦自全,鮮有不遭殺身之慘禍者,況放誕不羈之金聖嘆哉!”


康熙帝

《研堂見聞雜記》更是將奏銷案和哭廟案聯繫一起,揭露行兇作惡者“撫臣朱國治既以錢糧興大獄,又殺吳郡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適以丁憂罷”。

囂張的朱大人心虛也怕報復,便以其父亡故按儒家禮教觀念回家守孝,孰知他投效清廷被列入漢軍正黃旗,而旗下者有不丁憂的規定,“守喪二十七日,即出視事”。他提交報告要延長守孝期限,朝議許其終制,另任韓世琦接替。韓氏還未到任,朱國治擔心民眾鬧事揪住他不放,倉猝離職,輕舟遁去。

百姓拍手稱快。但韓氏上任,見朱氏早就走了,於是報告朝廷。朝廷以大臣擅離汛地,擬降五級,而嚴旨切責,將血債累累的害人蟲朱國治革職為民。

酷吏本性難改,後來復出的朱國治初到雲南時,雖是帶着皇命而來,卻對吳三桂卑躬屈膝,稱臣行大禮,想以結歡的方式,讓吳三桂對這個肩負監視使命的朝廷大員輸送利益。吳三桂很是厭惡,朱國治惱羞成怒,改屈節為密報,不無添油加醋,同時對手下也是剋扣軍糧,另外多次向下屬官員索要鉅額賄賂,曾逼着大理知府馮蘇找吳三桂借三千兩白銀了難,很不得軍心和民心,最後死於吳三桂刀下。

行刑者為吳三桂的女婿兼愛將胡國柱。有意思的是,前番朱國治殺了金聖嘆後,蘇州傳有一首民謠:“天呀天,聖嘆殺頭真是冤,今年聖嘆國治殺,明年國治又被國柱殲。”(《平滇始末》)憤怒的民眾寄望國家棟梁大臣嚴懲擅殺的朱國治,不意朱國治在雲南遇到了餘國柱。

這是對他向來橫徵暴斂、濫殺無辜,有了一個貌似報應的懲罰。康熙帝的撤藩令,是讓吳三桂感到人生茫然的政治攻勢,而貪婪的朱國治卻是強索不成反強迫造反的一個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