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果悠悠
01、
網課進行了兩個多月,學生的表現良莠不齊。自律的孩子堂堂到位,貪玩的節節缺勤。看着釘釘後台班內學生的統計數據,我心裏沉甸甸的。
越來越多的學生上課遲到,直播課忘記開始時間,錄播課閃進閃退,老師一問網絡卡頓。視網課如疫情,能躲就躲,能不學就不學。直播時用網絡語言調侃課堂,在評論區説髒話,老師催交作業時,命令不行,討好不行,羣內的通知與我無關。不到最後一刻,作業絕對不提交。
與一位平台數據中缺課較多的學生家長通電話,家長的情緒幾近崩潰:
“老師,您説的情況我都知道,他就這樣了,我是管不了他了。説少了屁事不頂,説多了把門一碰,不出來了。”
“他不閲讀,不運動,也不幫我做家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遊戲,刷抖音。”
我一時語塞。這孩子極其聰明又極端任性,是那種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的主。
母子本是同一戰壕裏的盟友,怎麼一堂堂網課下來,怎麼竟成了鬥智鬥勇,敵進我退的仇人了?
02、
隔着屏幕,我都能夠感覺到家長的憤怒與無奈。
真應了那句網絡名言:不做作業妻賢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我能想象得到學生返校以後的種種尷尬表現:成績嚴重兩極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自律的更自律,放縱的更放縱。
説起來,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疫情期間,孩子與外界的交流的渠道,除了電視,就是手機,他們的生活裏也只有一個內容:學習。孩子自然會覺得生活單調乏味,嚮往和迷戀外面的世界。
他們以聽課為名,抱着手機玩兒遊戲,他們見縫插針,用小塊時間刷短視頻,讓暫時的快感來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
家長們看不慣,説他們輕了,不起作用,説多了,家裏就雞犬不寧,熊孩子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更有極端的揚言要自殺,家長們覺得很平常很平常的批評,他們聽了就受不了。
面對自以為長大了,實際上心智還不成熟的熊孩子,就需要我們找準癥結,對症下藥。
03、
哈佛大學圖書館裏有一條館訓: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
2008年,安徽男孩徐孟南在高考答卷上寫滿批判教育制度的宣言,為了心中的自由,他如願以償地考了0分。然而,社會並不認可他的自由,只有高中學歷的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輾轉在各類工廠的流水線上,組裝廣告箱、造井蓋、包裝產品,他歷經磨難,日子過得平庸而瑣碎。
十年後,生活教會他思考,他終於意識到高考是最公平的,自己“考0分不值得”。儘管這時他已經娶妻生子,依然決定振作起來,他邊工作邊備考,最終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
他用十年青春,十年輾轉,才弄明白不讀書的人生活真不易,要想活得光鮮亮麗,必須在吃苦的年紀勤奮上進。
美好的生活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不懈努力,辛苦耕耘,才擁有隨心所欲的明天。
央視主持人董卿,知識儲備紮實,文化底藴深厚,名言警句信手拈來。她在點評選手的時候,引經據典、字字珠璣,被觀眾稱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典範。
她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與她博覽羣書有很大關係。董卿出身於書香世家,爸爸從小就對她要求格外嚴格。背成語,抄古詩,摘抄裏面的句子,除學校課程外,她每天都有很多額外學習任務。
這也養成了愛愛讀書的習慣。董卿説:“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是孩子內在動力的源頭。正是因為父母的“逼迫”,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潛能,在找到了自己長處所在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説: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會後悔。
04、
愛孩子,不要只滿足眼前廉價的快樂,更要“逼”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他們有資本來對抗生活的風風雨雨。
改變溝通方式。變命令式語氣為協商式語氣。巧妙使用評價性語言,化平淡為新奇,化消極為積極。説話留白,學會聆聽。如果父母一味教導、説教、嘲笑、羞辱、批評、責備,溝通就變成了一道鴻溝。
你的嘮叨只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要允許他發表意見,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悦納,進而接受父母的建設性意見。信任孩子,學會放手。不扼殺孩子的天性,不忽視孩子的個性,不泯滅孩子的靈性,既看孩子的成績,更看孩子的綜合素質,品行和修養。孩子犯錯,決不護短。
當面要批評孩子,背後再和老師溝通、探討,提建議。不委屈孩子,也不錯怪老師。
承認差距,不苛求完美。文化課的差距,只代表一個側面,不等同於綜合素質的差距,更不等同於幸福未來的差距,只要孩子是否盡了力,一切都還來得及。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要堅持不懈,認真努力,家長要步步為營,嚴慈相濟。
成年人的世界有兩件事情不能耽擱,教育好孩子,照顧好自己。
你所有的嚴厲,所有的堅持,都是為了讓孩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非讓情感調頻特約作者
阿果悠悠供稿
作者簡介:阿果悠悠:筆名悠悠,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素心女子一枚,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總是帶着一份好奇心,去邂逅一場未知的風景。著有散文集《有些微小 有些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