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水產養殖專業研究生到中福會幼兒園教師,這個跨界男生如何打破專業邊界?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洋洋爸爸,今天上午的海洋小課堂裏洋洋特別活躍,他説家裏的水族缸可以讓家裏變得更美,他特別愛觀察裏面的生物,希望熱愛自然、親近海洋的種子在洋洋心中繼續生根發芽......”結束了一天的課程,盛祥在和家長反饋小朋友們的狀態。

很多家長沒想到的是,這位深受幼兒喜愛的“祥子哥哥”其實並非學前教育專業出身,而是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的研究生。去年,盛祥從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後,成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從事幼兒園的一名教師。

從研究水產養殖和海洋保護方向到學前教育,在外界看來,跨度很大。但盛祥卻覺得,很熱愛、也很值得。他的願望,就是在更多幼兒的心中埋下親海近海的種子。

“對生命的尊敬讓我看到更多的可能”

“一條魚、一隻蟹、一片藻......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只有尊重系統中的每一個生命,才能真正看到‘生命的奇蹟’”。這是盛祥在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課堂上常常對小朋友們説的話。在上海海洋大學就讀期間,他的導師譚洪新教授始終強調,水產養殖和海洋保護的研究基礎是對水生生物的認知,專業的基礎課程就有繪魚圖、制標本、做解剖,還有水族生態造景、魚卵孵化等比賽,讓盛祥不斷地看到海洋生命的神奇和瑰麗。

在校期間,盛祥為了能照顧好實驗室裏的“魚寶寶”們,常常早出晚歸地守在實驗室裏,即便遇到臨港的“妖風”也阻擋不了他的餵魚工作。也正是這種“奶爸”式的經歷,讓盛祥在進入幼兒園工作時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海洋生態系統裏生物的行為、性格都不一樣,如果強行按照人類的思維去幹涉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在幼兒園和孩子們溝通過程中也讓我看到,每一個人都有着不同的閃光點,需要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慢慢發掘。”盛祥説道。

堅實的專業基礎工作錦上添花

幼兒期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時期,從小打好科學基礎是首要任務,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秉承宋慶齡女士“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理念,圍繞“健體健心、自理自信、動手動腦、全面發展”的幼兒培養目標,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學生活、學做人、學學習”為切入點的“生存課程”,其中就有盛祥作為專業支持開發的“海洋課程”。為了設計好這門激發孩子們對海洋奧秘探索的興趣,盛祥在課程導入、話題討論和海洋科探室建設方面下足了功夫。

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對盛祥的專業能力培養都起着很大的作用。《魚類增養殖學》《魚類生態學》等等一系列的專業書目和文獻是他設計課程的基礎,而在校參加的專業實踐幫助他發掘課程亮點,“小魚安家計劃”就是其中之一,靈感來源於盛祥在學校製作的生態瓶,將少量的植物和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或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透明環境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這種模式恰好可以幫助孩子們在飼養、觀賞生態瓶中的魚和其他水生生物時激發對海洋的興趣。

發揮專業特色開展幼兒教育

其實,作為非專業出身,初入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時,盛祥時常擔心自己因專業不對口導致工作上的失誤。

有一次,一個小朋友問盛祥:“祥子老師,馬裏亞納海溝有多深?那裏面有什麼呀?”這個問題盛祥確實不太瞭解,於是就把這個問題記下,並告訴小朋友:“今天回家後,我們都去找一找答案,明早我們來交流好嘛?”

第二天一早,孩子將一張自己畫的海溝示意圖展示給盛祥,盛祥把從家裏帶來的深海科普畫冊翻開給小朋友答疑,從那天開始,他發現這位小朋友經常在圖書角翻看深海科普畫冊。當臨近畢業大家在交流夢想時,這位小朋友説:“我長大以後要當一名馬裏亞納海溝科學家!”這件事讓盛祥開心了很久。

盛祥介紹,讓他能不斷髮揮專業特色開展幼兒教育離不開在校期間的“品讀海大”。“品讀海大”是上海海洋大學引導學生理解創校使命、瞭解校訓精神、領會辦學傳統、感受學科使命、體悟未來發展歷史使命的重要活動載體。盛祥從大一到畢業的七年時間裏作為品讀者、講解人、組織者,“海權石”“元鼎骨”“六分儀”等歷史文化雕塑給他種下了一顆關注海洋的種子,他對海洋科普的意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雖然我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跨界了,但我卻感到‘魚水和諧’之美!”盛祥激動地説道。他的微信暱稱是“一尾小海洋”,盛祥説,近期,他正和家長們耐心地溝通着如何引導小朋友自主飼養、觀察生態魚缸內的小小生物,希望用一尾小海洋的力量激發着朵朵熱愛海洋的“浪花”。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上海海洋大學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