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上一次,筆者以畢公作為文章的主角,為大家講述了他一生中的兩件遺憾事。但通過分析咱們也不難發現,無論是沒能入選“周初四聖”,還是最終沒有成為首輔,跟他“弼亮四世”以及長久的政治生涯相比都沒有那麼遺憾了。那畢公到底為什麼能在四代人的朝中,一直受到器重,並且官位雖沒有達到極致,卻總是穩中有升呢?

這是咱們上次文末留下的疑問,也是今天大家一起要去探尋的重點。接下來,筆者也不賣關子,先為各位揭開畢公作為“政壇常青樹”的秘訣。然後,再給大家儘可能多地講一些與畢公相關的事情,希望通過這些講述,能讓眾位對他有着更全面地瞭解。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政壇常青樹”畢公高像

畢公,姬姓名高,相傳是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筆者認可他是文王的兒子,但排行十五這一説法在沒有史料明確記載的情況下不敢苟同)。據各種史料記載,他的政治生涯始於文王時期、活躍於武王時代、成王時逐漸趨穩、康王時再達高峯,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弼亮四世”。至於是什麼訣竅能讓他被四代天子都如此信任,筆者認為跟他自身的這些特點密不可分:

1、畢公是王室成員,從這血緣上就讓他有着與一般大臣不同的地位。再加上他本身也十分有才華,在同樣的能力下,周天子當然會首先選擇重用自己的親族了。

2、畢公自身並沒有什麼野心。也許是畢公家中排行確實比較靠後,再加上與他關係親近的周公、召公等人也都是一心輔政的原因,使得畢公並沒有像管叔、蔡叔那樣渴望權力。這樣一位沒有野心又安心輔政的王室成員,無論哪任周天子,自然都會喜歡。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參與過“三監之亂”的蔡叔度像

3、畢公為人十分嚴肅且嚴格。在《帝王世紀》的記載中殷商老臣商容曾形容畢公為“視其為人嚴乎將有急色”,説的就是畢公十分嚴肅並略有急切的樣子。而康王在任命畢公去管理洛邑時,也對他有“正色率下”的評價,還是説明他不苟言笑,對屬下也是一副嚴格、嚴肅的面孔。

畢公的這一性格會讓他顯得不太近人情,與處事機變靈活的周公和召公相比要稍遜一些,所以武王權衡之下沒把成王託孤給他,也許就是怕他太過耿直而激化矛盾。但他這個性格也有好處,便是嚴格遵循王制,讓他和自己的下屬都絕不會背叛君王,所以他在康王初期成為了託孤的次輔。

4、畢公給歷代天子一種安全穩定的感覺。據《史記》記載,畢公經常侍衞在武王身邊,甚至得到了“把小鉞”的機會,這是天子把自己的人身安全託付給了他。到了成王時期,能在臨終前把後事託付於他和召公,也是希望畢公穩定的特點幫姬釗把盛世延續下去。而康王之時,任命畢公治理洛邑,不也是希望他去把穩定、安全帶給東都,甚至整個王朝的東部地區麼。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史記》武王登基時,畢公把小鉞的描述

5、畢公除了在文治方面才華出眾以外,也是位能征慣戰的勇將。雖然筆者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畢公在軍事上比周公遜色一些,但這僅僅是統籌全局、統領全軍的能力弱於周公和太公,而他帶領一支部隊征戰沙場的能力卻毫不遜色於任何武將。

在《清華簡》和山東淄博“公高碑亭”的碑文上,都記載有武王和周公給畢公寫的兩首古詩歌,寫這兩首詩歌的原因就是周國與商朝對抗過程中,畢公率軍征伐耆國取得大勝的事蹟。在慶功宴上,武王和周公都即興賦詩讚頌畢公,且周公詩文中“英英戎服,壯武赳赳”這一句,把畢公那身着戎裝時的颯爽英姿生動地描繪出來,可見他也是員擅長打仗的大將。因此能文能武的他,一定會被歷代周天子所器重。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公高碑亭石碑上的兩首詩歌

這就是筆者總結出來的,畢公身上讓他能常青於政壇的幾個特點。好了,解決完上一篇的遺留問題,在下該兑現今天的承諾了,這就再多説一些與畢公相關的軼事:

1、畢公的封地為畢,與周朝祖靈畢郢(畢為畢的繁體字)不僅名字相近,且畢國位置大約也在畢郢附近(有一説法便是畢國的位置大約在畢郢西北部)。因此,筆者推測天子封畢公高於畢地,有讓其族人守護祖靈的意思。而史書中對畢公及其後人時常會提到,卻對畢國幾乎沒有記載,恐怕也是在刻意保密吧。

2、從各種史料中發現了三個可能是畢公的兒子的人,一位名楷伯被封於楷國,一位名畢仲繼承了畢國,一位名季孫封於潘國。三個兒子都獲得了封地,就像輔佐成王的周公眾多兒子一樣,可見朝廷對畢公也是非常重視的。(需要注意的是,楷伯的“伯”字並不是説楷國是伯爵國,而是家中伯、仲、叔、季的排行,因此可以看出畢公很可能還有一個行三的兒子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沒被發現)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潘姓始祖季孫公之墓

3、穆王時期的三公當中,有一位名叫畢桓的人,很可能就是畢公的後人(估計是孫輩或曾孫輩)。但比較戲劇性的是,“畢桓”這個詞出自《逸周書·祭公解》,最初卻並沒有被認作是人名,眾多學者把“畢桓”解釋為“盡心以憂民”,只有於鬯獨闢蹊徑,認為此乃人名是也。可惜的是於鬯畢竟孤掌難鳴,他的理論一直沒被史學界所認同,直到“清華簡”中《祭公篇》的出現,才印證了於鬯的結論,讓畢桓從表意詞變成人名“活了過來”。

大家覺得怎麼樣,這三件趣聞還算有意思吧?當然,諸如此類的故事、傳説還有一些,但終因資料不足,被太史公以“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記錄於《史記》之中。不過,這並不説明畢公後人就再沒有精彩的故事了,幾百年後,他的後世裔孫中出了一位名叫畢萬的人,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此時暫且不表,待時候到了再聽筆者慢慢敍談。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敍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政壇常青樹、畢公、從政持久原因、血緣近、無野心、嚴肅嚴格、安全穩定、文武雙全、三件軼事。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關鍵詞雲圖簡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人輔佐四代人,他都能深得每一位天子的信賴,到底有何訣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