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世民殺那麼多李建成餘黨, 為什麼唯獨沒殺魏徵? 一個原因最致命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玄武門事變成功之後,坐上皇帝位子的李世民便開始清除李建成異黨。由於他之前就聽説過其中魏徵的才華名聲,於是便專門找他來詢問。兩人一見面,他就直截了當地問魏徵:“你曾經離間我和我的兄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魏徵也頗有膽量和風度,他不緊不慢地説:“原來的太子要是聽我的話,必然不會有現在的災禍。”

究其原因,魏徵是想借這種縱橫家高明的話術來凸顯自己的身價和聰穎之處。而最重要的是,他還將太子看作是平白無奇的公子糾,而將李世民看作是齊桓公,這種比喻自然讓李世民十分滿意。除此之外,魏徵還把自己看作是管仲,這表示他願意為新皇帝出謀劃策,盡心竭力,輔佐他成就宏圖霸業,同時,也暗中提示皇帝要遵守為君之道,要知人善任,有足夠的氣量,否則魏徵之前將他比作齊桓公就不太合適了。


而也正是這個十分巧妙地回答讓魏徵避免了殺身之禍,打動了新皇。

事情本來就是魏徵之前輔佐太子,盡的是他應盡的本分,沒有什麼可以過分指責的。不僅如此,魏徵這個人在建成黨中並沒有擔任什麼機關要員,僅僅只是一個管理經史書籍的小官,但卻有着過人的才華。這樣一個可以説是懷才不遇的能人要是被李世民重用了,自然能顯露出他識人之準,還能為自己沖淡殺兄奪位這件事的壞影響。

李世民城府極深,他對與曾經鼎力支持他那些武臣一直懷有防備之意,這一批武將在他登基之後處境待遇都不如之前好,更不用説後來收為己用的魏徵了。這樣來看的話,李世民重用他,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他有才華,而另一方面,怕是想借此事來塑造自己明德的君王形象。


魏徵在他小的時候就極為喜愛縱橫權術,後來成為太子謀臣的他對於太宗這些念頭一清二楚。他知道,要是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獲得更到的官位,就必須幫助皇上樹立他的明君形象。而在唐朝有一種最恰當的方式可以凸顯君王的大度和明德,那就是進諫。諫言越是激烈,進諫的次數越多,自己的地位就越鞏固,危險也就越少。

這從他和太宗的心腹——房玄齡的對比上就可以看出來,太宗對於魏徵,其中恐怕大多隻是表面功夫,並沒有將他作為自己的親信去培養。

後來有一次,有人在皇上跟前説魏徵的親戚受到了他的照顧,皇上立刻派人查詢此事,雖然後來沒能證實,然而卻仍然就此事警告了魏徵,而他也抓住了這次機會對太宗表明了自己願意做良臣不願做忠臣的想法。這也恰恰抓住了關鍵,就是太宗想成為一代的明君,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那麼他就要廣納諫言,不能偏聽偏信。


李世民也十分聰明,他立刻明白了魏徵的用意,鼓勵手下的臣子敢於進諫,提倡進諫風氣,以至在貞觀年間形成了善進諫樂進諫的風氣,而他自己也聲望大增,有了明君的稱號。

換句話説,這一君一臣都是明白人,都善於利用對方來為自己掙得名聲。一個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而另一位也得償所願成為了明君,兩個人合作起來造就了一段佳話。

但為難得的是,太宗對於馭臣之道十分熟練,他隔上一段時間就會提醒提醒魏徵。有明確記載的是在貞觀三年時,魏徵被貶為秘書監,李世民告訴他:“你犯的罪比以前管仲射公子小白還要嚴重,而我重視你的程度比管仲受重視的程度還要重,現在君臣之間各有所得,對待你會有像我一樣的人嗎?”


此後六年,太宗又在招待近臣的宴席上説:“你原來確實是我的敵人,但是,那時你是盡你的本分,這是值得嘉獎的。現在我能重用你,又有什麼對不起古時候的賢人呢?”從這些事上就可以看出來,太宗防備魏徵的心思。

而每每到了這種時候,魏徵就會十分巧妙地回答:“陛下您讓臣説,臣才敢説得那樣直白。要是不這樣的話,我怎麼敢去觸犯龍顏呢?”

但是,這兩人也並不是一直保持着賢臣明君的形象,有一次魏徵在上朝時直言頂撞太宗,太宗氣得在下朝之後大呼:“我早晚殺了這個老匹夫!”但是總的來説,兩人這種諫臣明君的形象是深入人心了,也因此,魏徵沒有作為異黨被殺掉。


可是,這一切在魏徵死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魏徵在死之前曾向太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説他們的才能可擔當宰相之職。可是,在魏徵死後,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候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李世民開始就懷疑魏徵這位他認為很老實的人在朝廷有因私營黨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這下李世民炸了鍋。

李世民懷疑魏徵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裏很不高興。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