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李溯 通訊員 王海燕 濰坊報道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説過,教師要選擇孩子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感興趣的教育內容,以滿足孩子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坊華小學以跨學科學習推動育人方式的轉變,強化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的關聯,在每個年級設立不同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有意義的主題探究活動,實現激趣賦能、整體育人。本學期,一年級以動物為探究主題,激活生活經驗,設計系列活動,開展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這個春天裏擁抱生命,收穫成長!
緣起,進入探究
在探究動物的生長這個活動中,“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世界級難題”引發了孩子們的熱議……對“雞蛋怎樣才能孵出小雞?”“什麼樣的雞蛋可以孵出小雞?”等問題,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基於探究需要,一年級動物主題的第二個探究活動設計為:蛋寶寶成長記。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孵化,收集資料
活動伊始,老師以KWL表格進行前測:關於小雞孵化你瞭解什麼?關於小雞孵化你還想了解什麼?學生採用“小鳥叫”的工具,紛紛説出自己的已知和欲知。接下來,在探究問題引導下,小組合作蒐集資料,並以樹狀圖梳理小雞孵化的相關條件。
緊接着,根據梳理的條件,調動各方資源:學校準備了孵化器,家長們準備了受精蛋,班級開闢了“蛋寶寶觀察區”。老師帶領學生開啓了每天的觀察與記錄過程。孩子們藉助規範的語言工具,隨時交流他們的發現與心情。
終於,二十一天了,小雞寶寶破殼而出,孩子們親眼見證了生命的誕生!
融合,深入探究
孵化結束後,老師與孩子們一起用流程圖梳理出小雞孵化的過程,對生命的認知遠不止於此,學科融合展開進一步的深入探究:語文老師帶領孩子們閲讀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發現了毛毛蟲變成蝴蝶的奇異經歷;科學老師帶領孩子們研究《小蝌蚪找媽媽》,梳理出蝌蚪變成青蛙的流程;孩子們還自主探究了海馬和人類寶寶的成長過程,思維圖的使用理清順序,語言支架“首先、然後、後來、最後”等的運用讓表達更加清晰條理。
實踐,反思收穫
生命的探尋仍在路上,同學們將利用本次活動中所學到的工具與方法記錄自己在餵養過程中的觀察與發現,收穫更多的理解與成長。
通過“蛋寶寶孵化記”,坊華學子化身生活的發現者、研究者與探尋者。學校的課程設計為他們的成長需求提供養料,在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實現真實問題的探究與解決,學科學習的延伸與拓展,讓全面育人的目標紮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