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頻頻與父母唱反調?瞭解“白熊效應”,教育孩子會更輕鬆
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880字
閲讀時長:約6.5分鐘
現在的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愛和自己唱反調,懷疑孩子是不是提前進入了叛逆期。實際上,孩子大概在11歲以後才會進入叛逆期。
家長們需注意,我們雖然希望自己的教育在孩子身上達到效果最大化,但過度的嘮叨與管束只會讓孩子們深陷“白熊效應”,提前迎來叛逆期。
萍萍最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很聽話,還經常顛倒萍萍的要求。最近,小區池塘旁的水泥地正在翻新。物業管理處發出通知,提醒居民在水泥完全乾透之前不要踩踏,尤其是要注意在家的孩子。
因為孩子們平日也不去池塘附近玩,萍萍只是對孩子們説“這周不要去池塘附近踩新填補的水泥”,也沒有特別注意孩子們的去向。
可是就在萍萍警告孩子不要去池塘附近的隔天,孩子就跑去了,並在水泥地上留下了一個腳印。萍萍對此很生氣。孩子們總是愛和自己唱反調,做一些他們被禁止做的事情。
孩子與父母唱反調的行為其實可能只是孩子的無心之失,他們在潛意識裏將父母的否定轉化為了肯定,正中了“白熊效應”的圈套。
什麼是“白熊效應”?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集齊了一羣青少年志願者,在實驗開始前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想除白熊以外的任何事情。
如果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白熊的形象,他們就需要退出實驗。最後,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白熊,所以他們都退出了實驗。
通過這個實驗,Daniel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當人們試圖強迫自己去擺脱或壓制一個想法時,他們更有可能集中於它。
因此
“白熊效應”也被稱為“反彈效應”。
這個效應就可以很好地解釋兒童的叛逆行為,
當父母告訴他們的孩子,他們不被允許做某件事時,實際上是用言語加強了它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於是反而讓孩子不受控制地去做。
有些家長總是習慣性地嘮叨孩子,説“吃飯不要東張西望”、“看書時不要玩筆”、“上課不要走神”等。雖然這些話都是為了提醒孩子們要變得更好,但卻會讓他們越來越反感。
孩子產生“白熊”的原因?
1. 缺少鼓勵和肯定
沒有人能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因此孩子總是希望在自己做對事時能得到父母的鼓勵與肯定。
但許多父母只有在孩子犯錯時,才會對孩子的行為給出反饋,對孩子進行制止和批評,而忽略了對孩子正面行為的讚賞。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繼續下去或做得更好的動力。
2. 經常性的勸戒
“快吃飯,要不然腸胃會變得不好”“遇到長輩時一定要有禮貌,記得跟人打招呼”;“上課要認真聽,不要老是東張西望”“不要老是看電視,打遊戲”
孩子們可能不能把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做得非常好,但這也並不代表着他們需要父母不斷提醒他們所做的每件事。
無休止地催促和過多的提醒只會讓孩子們產生叛逆心理。
3. 遭受太多的批評
有些家長為了更迅速又有效地教育孩子,會採用激進的話語來攻擊孩子,意圖讓孩子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但往往事與願違。
過多的批評會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讓孩子們失去安全感,從而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喜歡一意孤行與父母對着幹。
讓孩子遠離“白熊”,家長不妨這樣做
1. 經常鼓勵和肯定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
當孩子有好的思想輸出或作出正確的舉動時,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一定要及時地給孩子提供正向反饋。
好讓孩子們認識到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從而持續好的行為或培養出優良的習慣。
2. 避免輸出負面信息
説話也是一門藝術。
同樣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説,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也是如此。
例如,如果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認真做作業,就會經常説“不要到處亂看了,好好完成作業”。
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只會給孩子灌輸負面信息。家長不妨嘗試用積極的語言來表達,“我覺得你可以認真做作業,這樣你就有更多地去看課外書或者和朋友出去玩。”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遠離“白熊”,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3. 避免太多抱怨
有些父母天生悲觀,總是喜歡抱怨,於是總是在面對孩子時帶有悲觀情緒,會讓孩子受到負面影響,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最後,父母會發現,越是不想讓孩子做的事,他們做得就越多。
家長可以試着與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主動遵守協議,而不是一味地一味地抱怨孩子的不服從。
總結
教育孩子並非易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秉持着足夠的耐心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白熊效應”是現實存在的,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遠離腦海中的白熊,不妨試試以上三個方法,讓教育變得更輕鬆。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裏是朗姐育兒説,在這裏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