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文:薩埵(讀史專欄作者)
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開始,李唐皇室中父子反目、兄弟相殺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權力、地位、財富、慾望交織瀰漫的宮廷裏,幾乎沒有忠誠和真心可言。
但是,如果細心觀察,在那個鬼影重重的人間地獄中,會突然出現一束熾烈的火光,令人為之心神一震。
這束火光屬於高力士,而他的身份僅僅是一個常為人不齒的宦官,又稱太監。
在與唐玄宗相知相伴的五十餘年裏,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現實版的“康熙與韋小寶”。
高力士原籍廣東,本姓馮,他的曾祖父馮盎是隋末唐初海南著名的民族英雄,受封為越國公。馮盎的祖母叫“冼夫人”,在南北朝時,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後世尊之為“嶺南聖母”。
高力士的父親馮君衡做過潘州刺史,作為名門之後,高力士的人生原本可以順風順水,但在他十歲那年,馮家卻突遭變故。父親受人誣陷,馮家遭到株連被抄,高力士也受到宮刑,被送到京城做了個小宦官。
經此一變,高力士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力士進宮時,正好是武則天在位時期,因為聰明伶俐,高力士很受女皇的喜愛,但不久後卻因為年紀太小而被逐出宮去,差點流落街頭,老宦官高延福見他可憐,就收他做了養子,高力士這才得以倖存,並且改馮姓為高姓。
一年多後,武則天又想起這個小宦官,又把他再度召進宮去。雖然身體殘缺,但高力士的外表頗為英武,加上生性機敏,在當時很受女皇和武三思等權貴的信任,讓他做了傳達聖旨的小官。
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偶然之下,二十四歲的高力士在宮中結識了一位小他一歲的年輕人,兩人交談甚歡,互相引為知己,自此開始了他們長達五十多年的友情。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李隆基,後世常尊稱他為“唐玄宗”或者“唐明皇”。
唐朝自從武則天掌權後,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一直接連不斷。
公元705年,趁武則天病重,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政變,逼迫女皇禪讓於中宗李顯。不久後,武則天去世,由於中宗李顯的軟弱無能,朝政大權漸漸落入皇后韋氏和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手中。
710年,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李顯,準備效法武則天稱帝。
為了保住李唐江山,李隆基先發制人,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氏集團和安樂公主一黨,擁護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
在唐隆政變中,高力士參與謀劃相關事宜,出力不少,因功被封為朝散大夫。
兩年後,宗室內部的矛盾再次激化,原先與李隆基合作的太平公主不斷染指朝政,大有其母武則天的雄心,為了穩定局勢,睿宗李旦毅然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713年,在高力士的幫助下,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一黨,肅清朝堂,將所有權力盡收手中。高力士因功再次升遷,被封為將軍,統帥禁軍,唐朝由宦官掌管禁軍的濫觴也自此開始。
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清代劇作家洪昇的《長生殿》中將高力士描繪成丑角形象,在臉譜的鼻尖上點一團白,彎腰駝背、鬼頭鬼腦的滑稽可笑,在戲中大多起到插科打諢的喜劇效果。
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未必真實,歷史上的高力士也恰恰與此相反。他身高六尺五寸,合175公分,儀表堂堂,相貌偉岸,頗具大將之風,而且擅長騎射,曾經在三軍校場上縱馬拉弓,一箭射中靶心,贏得喝彩一片。
對於高力士,唐玄宗從未將他當做臣子和奴僕,反而更傾向於兄弟和摯友。他一直稱呼高力士為“將軍”,放心地將內宮甚至是外朝的事務交給高力士打理,而高力士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將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每當輪到高力士在宮中值夜,玄宗總能睡得特別安穩,他曾經頗為感嘆地説:“力士當值,我寢乃安”。
長久以來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有高力士的聰明才智。在歷史上存在許多與此相關的故事,其中大多已經不能證實真假。但有一件事倒是可以放心確認:
楊貴妃因為刁蠻任性,兩次觸怒玄宗,被驅逐回孃家。等到玄宗消氣後,又開始思念起楊貴妃來,心中後悔不已的同時卻又拉不下臉把她接回來,一人獨坐宮中傷心不已。
每當這時,都是靠高力士出的主意,才得以瞞天過海地接回貴妃,與皇帝重圓。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高力士已經貴為權傾四海的冠軍大將軍、渤海郡公,榮耀到達頂點。但他沒有像後世的權宦,如魏忠賢、李蓮英那樣為非作歹、以權謀私,仍然保有清醒的頭腦,盡心盡力地輔佐玄宗,在朝中博得了相當不錯的名聲。
然而,在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後,唐玄宗卻開始志驕意滿,飄飄然起來。在一眾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阿諛奉承下,逐漸沉湎酒色,不問政事。
唐玄宗一直有遷居洛陽的想法,希望在酒色犬馬中享受晚年。奸相李林甫瞭解了玄宗的心思,就暗中疏通漕運,增加京畿一代的賦税,並採用和糴之法在長安製造出繁榮興盛的假象,上奏聲稱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已經無需再向從前那樣勤加治理,可以安享太平了。
在李林甫的吹噓下,玄宗助長了退隱的想法。一天,在周圍無人時,他向高力士吐露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將國事全部委託給李林甫和楊國忠,在此之前,他想聽聽高力士的意見。
高力士見玄宗受迷惑很深,於是極力勸止。他先是指出李林甫的和糴之法只能在眼前有些許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將導致人民對荒年的抵抗能力減弱,一旦遇到饑荒,必定會出現大規模的糧食短缺。
他還指出,國家的最高權力絕不能隨意假手他人,否則必將導致個人私慾的膨脹,對朝局和社會的穩定產生嚴重的影響。
聽完高力士的諫言,唐玄宗一時間極為不悦,但很快就冷靜下來,決定聽取這些逆耳的忠言。他顧及到自己剛剛的不快情緒會令高力士難堪,於是説:“朕與卿休慼共同,何須憂慮”,並賜酒一杯作為嘉獎。
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由於統治階層的驕奢淫逸,開元盛世的繁榮很快逝去。唐玄宗天寶年間,已經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朝局下,湧動着無數即將帶來災難和毀滅的暗流。
然而,在一眾奸臣小人的矇蔽下,唐玄宗對這一切一無所知。
對於高力士的許多勸誡,他雖然聽了進去,但卻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未能及時付出實際的行動,最終招致山河破碎乾坤動盪的局面到來。
天寶十三年(754年),劍南節度使留後李宓率領大軍進攻南詔國,遭到大敗,損兵折將共計二十萬人,李宓本人投洱海自殺。
對於這樣的大敗,奸相楊國忠害怕受到牽連問責,竟然選擇隱瞞不報,謊稱取得大捷,一時間弄得天怒人怨,罵聲四起。
除了內有楊國忠霍亂朝政,在京城之外,藩王安祿山一面裝傻充楞討好玄宗,一面在暗中積蓄力量,他把軍中將領盡數撤換成自己的心腹番將,大肆擄掠民脂民膏充當軍餉。
朝中有大臣看破了安祿山的野心,上奏請玄宗儘早誅殺惡賊,玄宗不但不聽,反而將這名大臣送到安祿山處,任由他處置。自此之後,再沒有人敢向矇在鼓裏的玄宗進言。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久後,玄宗又向高力士提起自己的退隱之意,認為大唐的天下有賢良的宰相和驍勇的將軍們為他守住,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
奸佞們的鬼蜮伎倆騙過了玄宗,卻沒能騙過高力士。他提醒皇帝楊國忠的話不能盡信,南詔之戰的結果遠遠不像大臣們説的那樣美好,而且各地將領兵權太重,如安祿山史思明之流絕非善類,如果不早做打算,難免會生出不小的亂子。
高力士的話給沾沾自喜的玄宗敲響了警鐘,讓他稍微恢復了些許理智,但卻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付諸到實踐中去。由於長期沉醉於這樣的虛假美夢中,唐玄宗早年的勵精圖治之志早已化為烏有,心思全傾注在和楊貴妃的歌舞纏綿之中。
人言“樂極生悲”,正當玄宗在長生殿中親自擊打羯鼓,與舞盤中扭動腰肢的楊貴妃相和時,東北方向,一聲漁陽鼙鼓震天動地而來,驚破了《霓裳羽衣曲》,也擊碎了大唐黃粱夢。
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數十萬大軍直奔長安而來,無奈之下,唐玄宗前往成都避難。漫漫蜀道艱難,年老的玄宗憂愁不已,當他剛剛行至長安西南不遠的馬嵬驛時,亂軍還未趕上,禁軍中的騷亂就開始了。
憤怒的士兵們將怒火發泄到奸相楊國忠身上,將他亂刀殺死,虢國夫人也沒能倖免。大將軍陳元禮進帳請求玄宗赦免將士們的“罪過”,玄宗無奈,只好敷衍了事。還未等他喘息片刻,理理思緒,一個令人無比震驚的要求就被提了出來:貴妃不死,六軍不前。
自古以來的皇帝都要面對一個問題:江山美人,孰重孰輕?
李隆基不願失去心愛的女人,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辦法能壓制住隨時有可能暴亂的軍隊,一時間痛苦糾結不已。
在這兩難的關頭,高力士再次站了出來,對玄宗説:“貴妃雖然無罪,但楊國忠已死,貴妃又離陛下最近,一旦將士們衝進來發難,難免不會傷到陛下。眼下只有賜死貴妃,才能安撫六軍,振奮士氣,陛下的安全也才能得到保障。”
雖然極不情願,但也別無他法,在唐玄宗的極度無奈中,楊貴妃被賜死馬嵬坡。
直到這時,這種切膚之傷才深深刺痛了李隆基的內心,對自己沒能聽取高力士的諫言感到追悔莫及。
滿朝文武盡是些虛偽狡詐之徒,一介宦官所説的卻盡是錚錚忠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多麼的諷刺。
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公元757年,逃難到成都的唐玄宗終於得以回到長安,這時的皇帝已經是他的兒子肅宗李亨,自己則被迫成為太上皇。
一場兵亂過後,唐玄宗失掉的不只是心愛的女人,還有坐了四十四年的皇位。與此同時,尊嚴、自由也一併離他而去。
在玄宗的想象中,兒子李亨一定會盡守孝道,讓自己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對於政治,他早已經是無心干涉了。
但是,事實卻並沒有如他所願。
李亨為人懦弱,始終害怕皇位有朝一日會被父皇奪去,於是對玄宗漸漸疏遠起來。這時的朝政掌握在奸宦李輔國和皇后張良娣手中,他們利用肅宗對玄宗的戒備,不斷使出鬼蜮伎倆迫害年老的太上皇,有意讓他在淒涼中了此殘生。
自成都返回長安之後,原先的臣子們都已經離玄宗而去,開始尋找新的靠山和主人了,只剩下寥寥數人不離不棄,真個是昏慘淒涼。
而每天都能陪在玄宗身邊的,也只剩高力士一人,兩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在皇宮舊殿中相依為命。
即使到了這個地步,李輔國的迫害手段也沒有就此打住,反而變本加厲,威逼玄宗搬到更老舊的宮殿中居住。他先是奏請太上皇出宮遊玩,等玄宗一行人走到半路時,李輔國帶領五百名刀斧手突然出現攔住去路,強逼玄宗前往甘露殿。
高力士上前呵斥李輔國欺君罔上,後者竟然直接抽刀,當着玄宗的面殺死了服侍玄宗的一名小太監,驚得玄宗幾乎掉下馬來。
幸好高力士臨危不懼,以老朽之軀直面刀鋒,憑藉氣魄生生鎮住了猖狂的李輔國,這才護着玄宗安全到達甘露殿。
等到眾人散去,宮殿大門闔上後,玄宗已經是淚流滿面,拉着高力士的手説:“今天要不是有將軍你在,阿瞞(玄宗小名)早做了刀下亡魂了。”
在張良娣和李輔國的陷害下,不久之後,高力士就被誣陷為“私通外臣”,流放巫州,只剩下玄宗一人獨居宮內。
在流放南方的歲月裏,高力士感慨之下作了一首《詠薺》: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這首詩的手法並不高明,文學意義也不足道,但卻以簡樸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真摯的忠誠之心,使人唏噓不已。
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崩逝,身在遇赦返京路上的高力士聽到這一噩耗後“號天扣地,悲不自勝”,在極度悲傷之中哀嚎而死,享年七十八歲。
在今天陝西蒲城的唐玄宗泰陵旁邊,唯一的陪葬墓就是高力士的墓。
在唐朝中期的混亂局面中,人人自顧不暇,因此鮮有忠誠可言。尤其是和父子兄弟自相殘殺的李唐皇室的對比之下,高力士的這份忠誠更顯得無比珍貴,後世稱頌他為“千古賢宦第一人”,也正是對他一生的肯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5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太監的忠誠,令半個大唐盛世都黯然失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