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王爺
明清兩朝對王爺是完全不同的政策。
明朝的王爺是“非有詔不得入京”,而清朝的王爺卻是“沒有聖命不得離京”。
同樣是王爺,為何差距這麼大。
▲明清兩代的紫禁城
一、區別緣於朱元璋的沒事兒瞎猜
明朝的王爺是藩王,主要和朱元璋有關。
朱元璋的子侄們普遍能征善戰,所以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他們積累了極高的戰功和威望,而且手握重兵。
現在天下太平,他們的安排成為巨大的問題。
▲朱元璋的經典畫像,和廖凡有點像
在朱元璋看來,如果把這些手握重兵的子侄們安排在應天府(南京)的話,他們如果勾結起來想造反,幾個時辰江山就會易主;
如果直接奪了他們兵權的話,很有可能他們造反的更快。
對親情和血緣比較看重到朱元璋,並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他借鑑了元朝的分封制度。
再加上明朝初定時,元朝舊勢力依舊強大,全國各地小摩擦不斷,也需要有能力的將領鎮守四方和重鎮。
▲明初藩王分佈圖
二、老朱為何下手這麼血腥
所以,朱元璋把成年的兒子都賜了封地,踢出京城。
有能力的兒子安排邊疆和重鎮,讓兒子們給他保家衞國。
比如第三子朱棡鎮守大同、第四子朱棣鎮守北境、第五子朱橚鎮守開封等。
▲朱棣
而且規定,子侄們沒有皇令不得進京。
即使是三年一次的進京述職,朱元璋也把他們穿插開了,以防他們勾結。
如有違反,錦衣衞直接押入天牢,沒得商量。
▲錦衣衞(影視劇形象)
對兒子們要求嚴格,對外人要求就更殘酷了。
首先,對異姓王和外姓功臣,進行了血腥清洗。像徐達、李善長、藍玉這種級別的鼎國之臣都接連被殺被貶,難以善終;
其次,對百官還是不放心,於是設立了錦衣衞監察百官。而且猜忌這個毛病老朱家有遺傳,後來的東廠、西廠、內廠都是DNA在作祟。
▲明朝“丹書鐵券”
然後,還是不放心,中國自古的君臣共治天下,讓老朱覺得很不愜意。於是,通過胡惟庸案終結了宰相制度。
甚至還發明瞭不可理喻的“廷杖”,打的是大臣的屁股,丟的是皇家的臉。
▲南京明城牆遺址
三、朱棣上台後,把王爺變成了富貴王爺
朱元璋定下了整個明朝的基調,重用自家人,疏遠異姓人。
但這樣做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威脅權力中樞。
所以後來有了“削藩”政策,但卻削藩削得有點過火了,引發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把建文帝拉下了皇位。
▲明朝南京圖
直到朱棣,才逐漸把明朝的王爺變成了真正的富貴閒散王爺。
削減王爺們的兵權,不許在朝中為官,同樣也是踢出京城,但是榮華富貴管夠。
違反了玩法,還是錦衣衞東廠這幫人去見你,即使是皇帝駕崩,大部分的王爺也只是在自己的封地上遙祭一下。
▲據説朱常洵被李自成煮熟吃掉
典型例子便是福王朱常洵,出京就藩,萬曆賞良田四萬頃!
數目之巨大,朱常洵硬是死活沒敢要,最後在萬曆的堅持下,才斗膽要了一半。
但就是這兩萬頃,整個河南的良田都不夠,又從湖廣,山東劃撥了大量良田,才給湊完。
▲萬曆畫像
再加上從江都到太平的雜税,四川全省的鹽井茶税,每年賞淮鹽三千引,一引折鹽三百斤,恨不得把朱常洵弄成天下第一大房東。
這大概是全天下既沒有技術含量,工資還超高的崗位。
▲明朝地圖
四、明朝的經驗和吳三桂,讓清朝王爺有點慘
再看清朝的王爺乃至宗室,那就太慘了。
在清朝建立之初,他們總結明朝的失敗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宗室龐大,國家不堪重負。
再加上清初時的三個異姓王爺,要不是康熙爺神武英勇,很可能清朝和“三藩”就變成南北朝分制了。
▲康熙畫像
所以,清朝對王爺和宗室極為苛刻。
他們全都得圈在京城裏,這樣就避免了他們與外部將領勾結,動了國家根本。
王爺們想出去旅遊,那得皇帝批,要不就讓你看看刑部和兵部的戰鬥力。
▲恭王府的一部分是賜給固倫公主的
王爺們的府邸,都是宗人府等機構按照標準置辦的,這樣又避免了王爺侵佔民脂民膏。
而且除了鐵帽子王外,其他的公爵都是世襲遞減的,大體按照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依次遞減。
如果子孫資質平平,沒什麼建樹,幾代之後基本上就是平民了。
而且這還是好的情況。
▲清朝疆域圖
五、清朝王爺壓力有多大
清廷可能覺得宗室是財政的一大累贅,經常會藉着各種由頭,削藩奪職,説幹就幹,絕不手軟。
但與明朝不同,清朝的王爺可以參政,自己也有一個輔佐班底,給你“翻身”的機會。
所以相比於明朝的王爺,清朝王爺普遍上進心強,要不上對不起祖宗,下無法面對子嗣。
▲醇親王奕譞
清朝大部分王爺,尤其是前中期的,都非常優秀,文武雙全。
從康熙帝的兒子們,就知道王爺們的壓力有多大了:
三十五個兒子,夭折死了十一個,四個沒活到成年。
最優秀的九個,還迫於壓力,弄出了“九子奪嫡”的皇位繼承大戲,除了雍正和支持他的十三爺,幾乎就沒有善終的。
剩下的大部分是康熙與漢人所生的兒子了,幾代之後,都混成了平民。
▲九子奪嫡的派系分佈
所以,如果有機會穿越的話,還是選擇到明朝當王爺吧。
冷翰
出品
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