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的故事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假道伐虢怎麼讀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猶如唇齒相依,相互幫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晉獻公因此極為焦灼。
假道伐虢地緣圖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説,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晉獻公對這兩件寶物極為稀罕,故而極為不捨,荀息説: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必定原物歸還。因此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甚為欣喜,殊不知亡國之災正悄然來臨。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説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説,良禽選擇茂盛的草木而棲息,我為何放着強大的晉國不去結交,反而要擔憂小小虢國的興亡呢?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佔了。晉國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假道伐虢怎麼讀
假道伐虢這個成語故事講述了晉國借道虞國,滅亡虢國,繼而調轉槍頭將虞國也盡收囊中的典故,該成語的發音為:jiǎ dào fá guó。
假道伐虢戰爭圖片
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猶如唇齒相依,相互幫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晉獻公因此極為焦灼。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説,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此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佔了。晉國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假道伐虢是什麼意思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該典故來源於晉國借道虞國,滅亡虢國,繼而調轉槍頭將虞國也盡收囊中,如此戰略被收錄至《三十六計》中,成為第二十四計。其中所包含的理念是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在中國軍事歷史上,假道伐虢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借道伐蜀:戰國時期,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瞭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説。當時年輕氣盛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待到蜀道竣工完成後,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後,便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