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國產機關槍”問世,早於西方200多年,康熙不能讓它普及
清朝與西方之間的關係,只要是被提及,大家的腦海當中立刻就會浮現兩個關鍵詞:閉關鎖國、落後。尤其在武器的先進程度上,更是落後一大截。似乎西方的火器技術發展遠超清朝,而清朝是因為閉關鎖國,不善於向西方學習才有此一敗。其實不然,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遠早於西方各國,火器的發明自然也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先天優勢,火器技術也並不落後西方各國,只不過這樣的優勢沒有得到康熙的發揮罷了。
早在1674年,時值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尚未結束,康熙派遣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為奉命大將軍,帶兵前往征討耿精忠叛軍,康親王傑書是一個精幹的人,他深知耿精忠不好對付,必須得做完全準備才行,當他抵達杭州的時候,專程去請了一個他久聞大名的人,這個人叫做戴梓。
戴梓是杭州人,他的父親名為戴蒼,是明朝的明監軍道。戴梓的父親一個勇士,“與海賊戰 , 斷肋破腦”。戴梓雖然不是一個一線戰鬥勇士,但他深受父親的影響,繼承了父親的報國之志。不過他雖然有一身本領,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只能是寄託與詩詞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有能匡社稷 , 無計退飢寒”。
戴梓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12歲而已,就已經有如此志向,後來又潛心研究起“兵家言”,尤其喜愛軍器方面的研究,他自己製作的火器,能夠射擊百步範圍,而且十分精準。最為可貴的是,戴梓並不拘泥於前人的一些框框,而是自己經常有所創新,並且都是可行性強的方案,其中比較非常重要的一個發明,便是我國最早的“國產機關槍”——“連珠火統”。
傑書此次大戰在即,來找戴梓的重要原因,便是看中了他的火器才能,而戴梓一直報國無門,這次傑書的邀請讓他十分珍惜,在接到邀請之後欣然前往,並沒有什麼“三顧茅廬”的傳奇故事。
戴梓這次“出山”,拿出來的“大殺器”便是他“當時未通用 , 器藏於家”的強力發明“連珠火統”。根據《閲微草堂筆記》的記載,這種“連珠火統”可以連續射擊,第一發射完,第二發已經準備完畢,而且彈夾充足,“計二十八發 , 火藥鉛丸乃 盡 , 始需重貯”。
這樣的設計構造,與今天的機關槍極為相似,戴梓發明“連珠火統”的時間,比西方早了200多年。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連珠火統”既然有如此威力,並且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為何在傑書找到戴梓之前,都是“藏器家中”,而不是被清朝如獲至寶的大批量生產,裝備軍隊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們再去回顧戴梓12歲時的詩句,“有能匡社稷 , 無計退飢寒”,就可以輕易地瞭解到戴梓的艱難處境。他雖然有能力,但是報國無門,而且生活十分窘迫,深陷温飽問題。這樣一個人才,卻在12歲時就發出這樣的感慨,小戴梓一定是見多了明珠暗藏之事。
以戴梓的能力,在清朝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尖端人才,他的發明卻不被認可,他本人也沒得到重用,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是一個漢人。儘管康熙當時高呼滿漢一家,但是漢人在朝中的地位明顯受到壓制,即便是對清朝有大貢獻的幾個漢人高官,最終也都沒有什麼好的結局。
或許在康熙眼中,八旗子弟才是最可靠的人,在當時的環境中,滿人剛剛入關,一直都把漢人當成“外人”,或者説把自己當成“外人”。康熙最希望看到的是穩定,而不是加強武裝進行擴張,他入主中原以後已經非常滿意,版圖也打得夠大,作為遊牧民族,現在的生活非常舒適。但是康熙滿於現狀本沒錯,錯就錯在西方人卻並不滿足現狀。
在康熙時期,有大量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帶來西方的文明和先進技術,並且以此討好康熙,希望能以此在清朝混得高官厚祿。康熙也很吃這一套,對西方來的使者和傳教士都熱烈歡迎,採取恩威並施的帝王術,讓他們服服帖帖的為大清朝服務。
戴梓發明“連珠火統”在傑 書平定耿精忠叛軍的時候發揮巨大作用,1676年,也就是康熙十五年,又為傑書獻上一份大禮——“沖天炮”,幫助傑書在福建的戰事中取得優勢。
康熙十九年(1680年)。傑書凱旋,戴梓因功跟隨返京見康熙,戴梓的功勞很大,也受到康熙的“重視”,只不過這封賞卻有點差強人意,這麼一個發明天才,又有巨大戰功在身的人,只是被封為學士,供職南書房,後來又調到欽天監,成為了南懷仁的屬下。
欽天監在歷朝歷代的主要職能是掌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曆法的機構。在大清朝也沿用,戴梓這麼一個天才,雖然因功入朝為官,但是依然沒能走出“報國無門”的窘境。被安排到欽天監的戴梓,猶如蒼鷹困於龍中,不能施展自身才華不説,反而還因此受到傷害。
1686年,荷蘭譴使進貢他們當時的巔峯之作“蟠腸鳥槍”給康熙看,希望能得到這位皇帝的肯定,得一些錢財好處。結果康熙看完之後,極為不屑,聲稱“是中國有也”,隨後暗中命令戴梓仿造,戴梓僅用5天就造了十支“蟠腸鳥槍”,而且技術更為先進。
康熙十分得意,將十支“蟠腸鳥槍”送給荷蘭使臣做禮物,當荷蘭使臣拿到手之後,非常吃驚,相信了康熙説的話,認為他們帶來的“蟠腸鳥槍”,其實清朝早就有了,絲毫不懷疑有人能在五天之內就仿造並且超越。
戴梓的能力到了此時早已成為天下皆知的事情,康熙更是知道的比誰都清楚,無論是“連珠火統”、“沖天炮”還是“蟠腸鳥槍”等等發明,都讓康熙看到了戴梓的強大。只不過這種強大沒能給戴梓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反而帶來了康熙的擔憂。
戴梓的火器確實強,而且領先西方,但是這樣的先進的武器出現,康熙卻深感不安,如果軍隊全部裝備這樣的武器,那麼以騎兵橫掃天下的八旗子弟將失去冷兵器優勢。康熙似乎看到了他們戰馬不再是無解的存在,而是成為這種火器前移動的靶子。
如果火器在各軍中普及,八旗兵將失去絕對的統治力,康熙怕自己的江山不穩。所以,這樣的先進火器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普及,威脅他的統治地位。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戴梓的存在讓康熙憂心忡忡,因為這個人一旦不為己用,恐怕成為清朝巨大威脅。
就在此時,南懷仁的奏摺來到康熙的眼前,是幾位西方官員一起指責戴梓暗中勾結日本的奏章。原因也不復雜,就是因為戴梓進入欽天監以來,一直和西方的幾位官員發生爭執,有時候甚至面紅耳赤,而且他的發明比其他人更加高明,經常搶他們的風頭,導致西方官員對於戴梓“鹹忌之”,最終戴梓因為“沖天炮”的事情徹底得罪了南懷仁。
康熙不是傻子,這種莫名其妙的誣陷他當然不信,但是南懷仁對於戴梓的誣陷,卻符合他當下的心境,成為他解除心頭之痛的絕好機會。於是,康熙順水推舟,將戴梓發配遼東,讓戴梓在遼東冷炕上獲病,最終憂憤而死。
可憐一代天才發明家,因為康熙的自私考慮,最終死於報國無門的憂憤之中,眼看着清朝錯過強國的絕好時機,卻無能力,讓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