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昨日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立。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 璇 王燁捷)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12月12日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立,發佈《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點)》的同時,着重推出《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為全國的學校、家庭、社區以及有關部門提供了一套系統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體育健康促進實施策略。
在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體質問題愈發嚴重,體育與教育分離使得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多地淪為紙上談兵,逐年攀升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正成為重要的公共衞生問題。為解決該問題,我國先後頒佈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
為將國家政策引導落實為可規劃、可實施、易操作的具體舉措,促成體育與健康、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研究團隊牽頭研製《行動方案》,據學院黨委書記汪曉贊介紹,研究團隊近10年來始終紮根於中小學體育教學一線,在全國各地建立體育健康促進系列研究的課題實驗基地近30個、實驗學校400餘所,遍佈上海、重慶、山東、河南、安徽、湖南、廣東、遼寧、黑龍江等全國多個省(區、市),為方案的構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據首屆全國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季瀏介紹,《行動方案》提出了興體育、融體育、親體育、常體育、智體育的“5+體育”行動願景,即“民族+體育”“素養+體育”“家庭+體育”“生活+體育”“科技+體育”五大概念、內涵和方法,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指南。
實施優質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每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要達到75%以上,運動強度達到心率140~160次/分鐘,每節課的運動技能練習時間為2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時間為10分鐘左右,徹底改變“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的“三無”體育與健康課。
營造濃郁的“活力校園”氛圍。每班每天至少開展兩次文化課堂中的微運動,學生每天在校內參與不少於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師生共同參與每天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教職工每週累計參與不少於18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等等。
建立“家庭-學校-社區”多元聯動機制。家長每學年組織或參與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少於3次,家長每學年陪伴孩子參與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不少於3次,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兩次聯合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大型體育健康促進活動。
推行科學的“賽事挑戰”獎勵計劃。設計應詳細明確,積分合理,項目內容設置應適宜家長和師生參與,且具備挑戰性、科學性和多樣性、融合性。
建立動態持續的運動智能監控體系。重點關注體育課堂教學指標、體育考試指標、健康生活指標、主動健康指標等4個方面問題,例如,健康生活指標包括身體活動水平、久坐行為、身體形態、視力水平、睡眠情況、心率變化、生活質量指數等。
“方案呈現瞭如何在全方位理解體育和健康價值、含義的基礎上,把學校體育、家庭教育、社會活動和師生互動、家校互動,如何更加有機地融合成一個全社會參與的、共同促進孩子體育運動和健康成長的體系,龐大複雜卻非常可行。”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峯在會上表示,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及《指導綱要》《行動方案》的發佈是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行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