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戰國末年的特種部隊 大秦被打得沒脾氣 後終結於殺神白起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經典

以上就是娛樂圈特別知名的明星,你最喜歡誰呢?
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文章看點,今天和大家講述的是娛樂的那點事。
戰國末年,雄踞關中的秦國,是東方六國共同的噩夢,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在經濟水平,政治制度,軍事實力上都壓東方六國一頭。
而且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的7任國君,多有雄才,很好的沿襲了商鞅變法為秦國搭建的各種優勢,由秦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在秦與東方六國的戰爭當中,被譽為“虎狼之師”的秦軍是絕對的主角,這支人類歷史上最兇殘善戰的軍隊,由秦國的多為名將帶領,有着冷兵器時代最強的戰鬥力、不懼死亡的勇氣、精良的裝備和嚴明的軍紀。
們對於東方六國簡直是魔鬼般的存在,很多時候,只要這支身穿黑甲的大軍奔騰而來,沒有一個六國的國君會面無懼色。他們是秦國最後滅六國成就大一統的中堅力量的堅強柱石,這一點毋庸置疑。
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對於秦國走上強大之路的貢獻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對於秦軍戰鬥力提升有着制度上的貢獻。在商鞅變法之前,秦軍算是一支優秀的軍隊,關中子弟英武豪爽,體格強健,但是讓步能達到讓東方六國害怕的地步,即使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秦穆公麾下那支秦軍,也有崤之戰這樣的重大失利。
而真正讓天下懼怕的秦軍,確實從一場秦國曆史上最大的失利中走出來的。
從秦穆公以後的近200年中,秦國還是那個赳赳老秦,還是一個有鮮明奴隸主特徵的階層統治的諸侯國。
在這200年中,東方六國內的經濟發展,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乃至各國社會制度的改革,甚至百家爭鳴的文化碰撞,和秦國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這不是秦國不想參與,而是東方六國依然將秦國和北方的犬戎一道,列為“蠻夷”,並不放在心上。
秦國在春秋時期,一直和當時最大的諸侯國晉國接壤,兩國以函谷關為界,處在或戰或和的搖擺階段。三家分晉後,函谷關成為秦魏的邊境關口。
從春秋時期到戰國前期,秦國一直以擁有函谷關為傲。把持着函谷關,秦國進可攻中原,退可據守關中,老秦人認為函谷關是一座天然的屏障,東方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攻破他們這道天塹。
直到公元前409年。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魏國成為了新晉的中原大國,她幾乎完整繼承了老牌諸侯國晉國的政治和軍事遺產,又經歷了李悝和吳起變法,最早的向封建化邁進,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早的擴張者。
頻繁的土地兼併戰爭是春秋戰國歷史的常態,最先富強起來的魏國已不能免俗,而西部近鄰秦國,成了她擴張的第一個目標。
公元前409年,魏國出兵2萬餘,由吳起為將,直指函谷關而來。秦國君秦簡公下令秦軍抵抗,十萬秦軍據守函谷關,嚴陣以待魏軍來襲。派出大軍,又有函谷關天險的秦簡公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但一月之後他收到的軍報,竟然是“秦軍大敗,函谷關被攻破,傷亡過半。”
看到軍報的秦簡公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秦軍十萬之眾,竟然損失過半,還丟了函谷關?
但是從回報的兵士稟報中,他知道了一支從未見到過的魏軍——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這是《荀子議兵篇》中,對魏武卒的一段描寫,大意是講述成為一名武卒的標準和成為卒伍之後的待遇。
首先,要想成為一名魏武卒,需要能夠承受三層防護甲和最外層的鐵盔甲;
與此同時,要能拉得開十二石的弓(一石基本等於現在的120斤);
除此之外,還能身背50支箭,手拿鐵戟或者長矛,腰挎利劍;最後能寫到三天干糧。
在這些武器裝備糧食的負重為前提下,可以半天行走一百里的,才有條件成為魏武卒。至於勇敢善戰、武藝高強這些基本的要求就更不用多提。
從這身裝備來看,魏武卒的挑選和訓練是何等的嚴格,對於體力、耐力、戰鬥力的要求是何等的苛刻。當然,能夠成為一名魏武卒對外征戰,待遇也是相當的豐厚,不僅免除全家的賦税徭役,還恩賜田宅和房產。
經過如此嚴苛的條件和豐厚的待遇培養出的一支軍隊,到底戰鬥力如何呢?前文中提到的攻破函谷關只是這支軍隊傳奇的開始而已。
吳起帶領2萬魏武卒攻破函谷關後,繼續向西進攻,攻下了河西地區(黃河南端以西,今陝西、陝西交界),期間連取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元裏(今陝西城縣),築城堅守,秦軍數月反撲都被擊退;
第二年,吳起率魏武卒再次來攻,攻堅攻克鄭線(今陝西華縣)、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郃陽(今陝西合陽東南),數十萬秦軍被逼退到洛水。
僅僅兩年,不足三萬的魏武卒攻下了天塹函谷關,更拿下秦國在黃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完全被魏國佔領,魏文侯在此設立了西河郡,由吳起任郡守,直接威脅當時的秦都櫟陽。
被魏武卒擊敗的秦軍,曾試圖奪回河西地區。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派大軍50萬和武器率領的魏武卒戰於陰晉,吳起率魏武卒5萬,戰車500兩,騎兵3000主動應戰,魏軍面對十倍於己的秦軍奮勇進擊,竟將整整50萬秦軍打的大敗。
秦軍此番不僅沒能拿回河西地區,還被魏軍壓制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這是秦國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失敗,自吳起率軍攻函谷關到陰晉大戰結束,魏武卒和秦軍大小72戰無一敗績,確立了戰國初期魏國在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
魏武卒不僅對西邊的秦軍成碾壓之勢,在與東方各國的戰爭中,其戰鬥力也讓列國軍隊恐懼。
公元前405年,魏軍聯合韓趙兩國攻齊,整個戰爭中,魏武卒殺齊軍3萬人,並攻入齊長城,齊國舉國恐懼,齊王只能割地議和。公元前354年,魏武卒由龐涓率領攻破趙國都邯鄲,雖然被齊國“圍魏救趙”敗於桂陵,但再次年又大敗齊軍於襄陵。
作為戰國前中期戰鬥力最強的軍隊,魏武卒帶給各國的衝擊不亞於戰國末期的秦軍,這隻縱橫天下的軍隊,統帥吳起和魏文侯功不可沒。
首先,在戰國初期,魏國作為佔據中原的新興諸侯國,被圍在老牌的諸侯國之中,憂患意識使得新任的國君魏文侯決心進行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之路。
其次由於魏國是有士大夫建立的國家,對於擁有才學的士大夫擁有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在任用李悝和吳起進行變法,魏國國君都能從始至終的支持。
第三,魏國地處中原,開發較早,工商發達,鐵器取代青銅器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也早過其他國家,韓魏地區作為當時中國的冶金中心,也成為了全中國的兵器製造中心,使得製造魏武卒攜帶的精良武器裝備成為可能,對比同階段的所有國家,能給精鋭部隊配備上萬鎧甲、弓箭、刀槍的國家只有魏國一個,這個優勢在戰國初期直接造就了魏武卒所向披靡的戰鬥力。
魏武卒戰鬥力強悍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依然是前文中一直在強調的:嚴苛的選人訓練制度和豐厚的待遇。整個魏武卒的發展歷程中,總人數從來就沒有超過5萬。
可以説,吳起訓練的這支部隊,就是由魏國甚至全中國最強的士兵組成的特種部隊,在全國戰場所向披靡也是理所應當的事。當然,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魏武卒也會有人員的損失,但是,利用高額的福利制度保證兵源不至於枯竭。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魏武卒能夠成功,吳起對於戰爭方式的創新,將魏武卒捏合成了一支團結而且戰鬥技能很好的隊伍。
我們知道,在戰爭中,單個士兵即使能力再強大,也不能敵得過步調一致的千軍萬馬。而且在戰國那個仍然以戰車作戰為基本作戰方式的時代,能夠將大量的材料用在單兵裝備上,成立一支完全由重裝步兵組成的軍隊,吳起和魏文侯的膽識確認讓人欽佩。
提到了這麼多魏武卒的戰功,那為何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魏國呢?
當然,凡事總有利弊的兩面,魏武卒確實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裏所向披靡,但是他也有缺點。
隨着時局的發展,曾經創造這支強軍的吳起和魏文侯相繼離世,魏武卒失去了上層政治的保護;
同時,用豐厚的待遇給予武卒,難免讓人趨之若鶩,魏國在戰國中前期的繁盛時代結束後,因為財政危機而削減了魏武卒的待遇,這支光榮軍隊已經不是人人搶破頭也要加入的勝利之師,也淪為了一支普通的魏國軍隊。
而與此同時,被魏武卒在百年前狂揍的秦國,卻漸漸開始學習魏武卒的建立方式,而造就這支軍隊的,就是李悝、吳起的弟子,後來的秦國變法主持人商鞅。可以説,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李悝、吳起在魏國的變法相得益彰,是繼承和發揚的過程。
特別是在軍事改革的方式上,商鞅甚至老秦人對於地位身份的嚮往和豪放直爽的性格,採用了嚴刑峻法來整肅逢集,用編户齊民整頓社會,
用一種幾乎不用秦國自己付出的東西來作為封賞的標尺,這就是敵國士兵的人頭。
相對於魏武卒的豐厚獎賞拖垮了魏國這個國家,秦國用近乎野蠻但對秦人最有效的方式,達到了超過魏國變法的高度,也早就了一支裝備精良、戰鬥力彪悍的“虎狼之師”。這一切,要感謝商鞅、感謝秦孝公,更要感謝唯一攻破過函谷關的吳起和他帶領的魏武卒,是他們打醒了昏昏欲睡的秦國,激發出了那個讓後世感嘆的秦軍。
而魏武卒,這支中國古代史上最早的重裝步兵部隊,在持續衰落的路上,隕落在新秦軍統帥,殺神白起的手中,走入了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