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箇中文名是不少中文學習者的必選項,但怎麼起更合適卻各顯神通。有用自己原名諧音擇字的;有取與中國歷史上名人同名的,比如蘇軾;也有從古文經典中尋章摘句的。方法因人而異,結果也各有特色。好在漢字語義豐富,起名並無一定之規。
因“牛肉麪”好吃就給自己起了個“牛肉麪”的中文名,聽來不禁莞爾一笑,但在當事人眼中,卻合乎情理,怡然處之。以至於相關網上論壇,吐槽外國人中文名的討論並不鮮見。
雖然起什麼名字是自己的事,但選個內涵豐富、寓意美好的名字,還是大家的共識。
梁思成為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起名的故事,就是著名的例子。費正清的本名叫JohnKingFairbank,費正清三個字分別對應他的姓、名和中名,寓意樸實而美好,顧名思義,此人是一個正直而清廉的人。
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以中文命名,不僅是為了與中國學術界交往方便,還往往是為了從自己推崇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立足點,因此從經典中找與本名諧音的關鍵詞非常流行。
曾經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牟復禮(FrederickW.Mote)的中文名“復禮”,便是取自《論語》“克己復禮為仁”之説。這個名字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李方桂所起。
不僅漢學家的中文名大有講究,越來越多的中文學習者如今也將中華文化融進了自己的中文名。
正在中國留學的俄羅斯姑娘安娜斯塔西亞·巴達列娃特別喜歡中國詩歌,給自己起了箇中文名——唐曦蘭。“曦”“蘭”兩字就出自《詩經》,唐姓則是因為她喜歡這個朝代。
南開大學尼日利亞留學生韓懋宇的本名是MichaelHarford,以“韓”為姓是與“Harford”諧音,“懋”和“宇”分別取勤奮和宇宙的意思。這個名字包含了老師對他的期望——以勤奮好學之心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探索廣闊的宇宙。
對漢語非母語學習者而言,中文名既是代號,又表示了自己與中文的緊密關係,更是自己與中國文化連接的紐帶。如果有一個既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又能表現自身性格愛好,甚至能令人過目不忘,能脱口而出又略有回味的中文名,相信沒人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