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馬嵬李商隱
《馬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一組詠史詩作,共有兩首,一首七絕,一首七律,均以唐玄宗與楊玉環二人為主人公,通過二人之間的故事而抒發情感,全詩飽含了對唐玄宗的深刻批判,其中詩名的“馬嵬”是指楊玉環被賜縊死的地方。
楊玉環 馬嵬
第一首的大致意思為:天下風雲變幻,安祿山發動叛亂造反,逆賊們撼天動地地殺入長安城,而唐玄宗被逼無奈之下將自己最心愛的妃子處死,不久後連自己也隨之鬱鬱而終。難道唐玄宗真的會認同楊玉環有叛國意圖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何他的玉輅還要如此倉促地逃向馬嵬這個地方呢?
而第二首的大意為:傳説中天下除了九州之外,還有九大州。只可惜想必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今生緣分已了,而來生是否能再續前緣,尚且沒有人能夠知道。人生的相守與離別,誰會知曉呢?遙想唐玄宗當年,暫且留住在馬嵬,只能聽見衞兵們晚間巡查的打梆聲,再也回不到像宮中那樣安枕高卧等待雞鳴報曉的舒適日子了。當時他們還在皇宮中嘲笑牛郎織女二人一年只能相距一次,誰知如今六軍停兵以逼唐玄宗處死愛妃,兩人已成永絕,連牛郎織女也比不上了。如此想來,堂堂君王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女子都沒能力保護,既然如此,還不如普通人家能與民婦相廝守。
這是一首鮮明的政治諷刺詩,李商隱將矛頭直至唐玄宗,認為他自己沉迷於女色最終導致國家傾覆,而且作為一代君王還不如普通的百姓能夠留住自己心愛的妻子。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也叫李義山,號樊南生,晚唐年間著名的詩人,原籍是河南沁陽,後來祖父一輩遷至河南鄭州地區。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與温庭筠併為“温李”,是晚唐時期甚至整個唐朝中為數不多的執意追崇詩意境美的一位詩人。
李商隱 畫像
李商隱出生時,家父為獲嘉縣官,後來父親去世他便隨母親回到家鄉,生活十分艱難。李商隱作為家中長子,便為人抄些經書補貼家用,曾追隨堂叔學習,十六時已有一手好書法和好文筆。829年,李商隱結識了白居易等前輩,且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與教授,因此在這幾年間李商隱勤奮好學、積極應試,結果屢考屢敗,寫作上由散轉駢。後來李商隱在王屋山學道幾年,對他的一生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後李商隱開啓了他艱難的應試之路,837年,李商隱中進士入官,其思想觀念屬儒,胸懷大志,但由於屢屢失敗懷才不遇後因此詩歌逐漸表現出不滿,對於黑暗政治的批判深刻有力。後來李商隱因為婚姻而陷入了牛李黨派之爭,被批為背叛去世的恩師令狐楚,在官場上備受屈辱遂辭職。
後來李商隱回到秘書省任職,遭遇母親去世於是回家守喪,這是李商隱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一擊,後來岳父去世,李商隱的境況更加困難,於是儘量調整心態,減淡政治興致。後來守喪結束,李商隱重回秘書省,在權力爭奪中被排擠壓制,他一心從政卻不得不接受仕途已到末路。
851年,李商隱妻子去世,二人雖聚少離多,但夫妻感情很好。後來李商隱被邀請到一個待遇不錯的推官上任職兩三年,辭官回鄉閒居。
李商隱一生由於岳父與恩師的關係,在牛李之爭的夾縫中難以生存,備受壓制官場失意,鬱郁不得志,大致於858年病逝鄭州。
李商隱與杜牧合稱
李商隱杜牧合稱“小李杜”,兩人均是晚唐傑出詩人,他們的詩歌主張實踐,不僅是對傳統精神的繼承,更是對未來詩歌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對宋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唐詩轉向宋詩的過程中起到借鑑作用。
李商隱杜牧
李商隱的詩詞結構新奇,風格也非常特殊,在寫一些愛情詩的時候,那種纏綿的感受為人傳誦,但由於他作詩風格隱晦,後人有時難以理解。
李商隱的詩歌集大家所成,他有李白的浪漫之情,有杜甫的沉鬱之思,還有李賀的奇思妙想,他的詩句有時清麗,有時又略顯濃豔,因為他的詩歌大多情感飽滿豐富,抒發自己意志的時候,大膽敢言,能説別人不敢説的話。
無題詩更是李商隱首創,據説白居易非常欣賞李商隱,歷代想要模仿李寫詩風格的人都失敗了,如今我們仍舊可以發現一些其他詩人寫的詩歌中有李商隱的影子。
杜牧的詩歌就比較好概括,他的詩歌內容豐富,從寫景到抒情,寫詩的風格也是清新自然,杜牧在七言絕句的表象上尤為突出,除了詩歌,杜牧在賦。和古文的創作上都有較高的成就,他認為寫文章要以意為主,杜牧能很好的吸收前人的優秀經歷,並用在自己身上。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影響,題材廣闊,他的近體詩卻表現的清新脱俗,晚唐詩歌有這樣一個趨勢就是藻繪綺密,杜牧受到時代影響,免不了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
端居 李商隱
《端居》是李商隱獨自在異鄉漂泊時寫下的詩歌,一共四句,表達了詩人對於家鄉親信的思念之情。詩歌的前面兩句表達了詩人因為沒能收到家中寄來的書信因此只能在夢中歸家,然而夢醒時分深感孤寂悽廖;詩歌的後面兩句藉助對於多種景物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寒涼的意境氣氛,表露了詩人內心的鄉愁與思親。全詩寓情於景,迂迴婉轉。
李商隱 塑像
已經很久都沒有收到親愛的妻子從遠方寄來的書信了,沒有家中親人的任何音訊,我只能等到入睡以後在夢中得以返回家中,以解我的思想之愁。可惜每當半夜驚醒,才會恍然意識到我與家人離別已經有好多年了,起身環顧四周只能看到空蕩單調的牀鋪,與寒冷寂寥的秋夜相對,免不了心生苦楚。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在外鄉居住,尋常日子裏極少與什麼人有何來往,屋中台階上早已佈滿了青苔,大片的綠色與秋季鮮紅的楓葉相映襯,在細密的雨水沖刷以及迷離的月色籠罩下,逐漸變得暗淡迷離。然而這雨夜的寒涼以及月色的冷清,又怎麼比得過鄉愁對我的折磨呢?
這是詩人思念妻子時所作,詩中講述了他在這麼淒涼的夜裏,因為得不到家中的音訊促使思念之愁更加強烈難抵,詩人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將這種無法排遣的思念之情寫出悵然若失的逼真感,令人讀起來都觸動心扉,難免產生憐惜之情。
李商隱詠史
詠史詩向來是李商隱詩詞中常見的題材,而這首《詠史》就是李商隱直接以此為題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詠古懷今,他回顧過去的朝代,從中得到經驗教訓,表述了他對於當今統治的意見與政治傾向,反映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李商隱 詠史
該詩的首聯是詩人對於以往的反思,認為勤儉節約能夠使國富民強,而奢侈腐敗只會導致國家的衰敗滅亡,提出了他認為決定政治成敗的關鍵原因。而頷聯則是指出了他認為一個王朝的興衰,除上文提出的要點以外,還有更加本質、複雜的緣由所在。到了頸聯又再推進一步,詩人認為比勤儉節約更加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運氣與實力,然而這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而尾聯是詩人表現出了對於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
全詩大意在於,反思自古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所有賢明的國家,都是因為節勤儉而興盛,衰落則都是因為奢侈。究竟是為什麼非要用琥珀當枕頭,又為何難道只有鑲滿珠寶的才是能坐的好車。渴望遠行卻從來沒有看到過千里之馬,想要拔動蜀山之蛇卻勢單力薄不夠能力。有幾個人真正聽到過舜帝彈着琴唱着南風歌,只有身處君王的陵墓對着翠羽流淚哭泣的份。
李商隱在創作這首詩歌時,唐文宗剛剛去世,據悉唐文宗在位時期深知先帝們的腐敗統治,因此他致力於改革,只可惜政權受制於宦官,難以施行最終無力迴天。然而李商隱寫此詩,一方面旨在惋惜悼念唐文宗,一方面擔憂唐王朝,於是悲傷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