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有何聯繫 推恩令的結果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任何一項法規的出台,都會有其一定的價值和意義,也一定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是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和功效。那麼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別是什麼呢?它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的實施者漢武帝雕像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是西漢漢武帝時期頒佈推行的,用以解決諸侯國的一些問題的治國政策。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規定諸侯的子弟,雖然依舊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但是諸侯其他的兒子們可以分別得到候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候國就不再隸屬於原本的諸侯了,而是由地區所在的郡來進行管理。這樣,中央只是出名義,沒有受到損失,但諸侯則被割得七零八落,勢力也越來越弱,從此喪失了向中央集權挑戰的實力。附益之法,也就是附議法,是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解決諸侯國的一些問題而推行的法律。它的主要內容零散的記載在班固《漢書》以及范曄《後漢書》的註解當中。

在西漢初期,由於政治破衰,經濟蕭條,漢高祖劉邦也是剛剛在楚漢相爭中獲勝,登基做了皇帝,因此,劉邦為了解決漢初政治經濟的困窘局面,也是為了穩定邊疆局勢,剷除異姓諸侯王,劉邦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王,各自佔據一方。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劉徹採用了主父偃的建議。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他是漢武帝內朝的顧問,對當時的政治很有影響,他看出了分封諸侯的弊病,於是他向漢武帝劉徹提出了推恩令,漢武帝覺得不錯,於是出台了推恩令。附益之法是和推恩令一起出台的措施,主要是為了解決官員賄賂中央大臣這個問題而制定的。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為漢武帝的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之後封建帝王治理國家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推恩令是誰的提議

漢武帝時期曾經推行過一部和諸侯封地繼承有關的法令,這就是推恩令,它的出現成功解決了關於諸侯勢力過大的問題,那麼推恩令是誰的提議呢?這個人又有什麼特點呢?

推恩令的提議者主父偃(圖為漢武大帝中主父偃形象)

關於推恩令是誰的提議這個問題,史料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推恩令的提議者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主父偃。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他的出身比較貧寒,有着因為在齊國受到儒生們的排擠,而周遊過各大諸侯國的經歷,但是他所到達過的所有諸侯國,都沒有給過他他想要得到的禮遇,最後主父偃選擇前往長安,也就是漢朝國都,皇帝的所在地。

到達長安之後,主父偃直接就給漢武帝上書表達了想要面聖的想法,而且當天就成功被皇帝召見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他就被連升了四次,之後更是成為漢武帝設在宮中內朝的大臣,其實也就相當於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了,而有了這重身份之後,主父偃對當時的政治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對這個時期的漢朝而言,怎麼和平的解決掉諸侯勢大的事,是皇帝心中一直存在的難題,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在這種情況下向漢武帝提議的,之後又因為提出了很多符合漢武帝需要的建議,而得到了皇帝的歡心,這個時期的主父偃,可以説是風光一時,但是他最終因為貪污受賄,而被皇帝下令斬殺,導致全族被滅。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提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這方面也能看出主父偃的確是有真本事,但是最終卻因為一個‘貪’字,把自己親手送上了絕路。

推恩令是哪個皇帝實施的

推恩令是漢朝時為了將諸侯國的勢力逐一分解,而頒佈的一項法令,這條法令最終成功的達到了原本設想中想要達到的目的,那麼推恩令是哪個皇帝實施的?

推恩令的實施者漢武帝

推恩令的實施者就是漢朝皇帝,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一位備受尊崇的皇帝,他十六歲登基為帝,在位時間長達五十餘年,漢朝在漢武帝接手的時候,整體來説國力是在不斷向上發展着的,但是在對待怎樣削弱諸侯勢力的問題上,卻依舊沒有能夠拿出一個有效的辦法,早在漢文帝時期對藩王其實就已經採取過措施了,但是卻並沒有解決問題,而在漢景帝時期,皇帝更是直接就想把藩王手裏的權力調出來,這也就是後來説的削藩,而這樣明顯是行不通的,為此皇帝和藩王之間甚至發生過一場戰爭,雖然戰亂很快就被皇帝平息了,而且還進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勢力,但是一些比較大的諸侯國,卻依舊有着數十座城的擁有、使用權,這些對皇帝而言依舊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這樣的局面就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登基。

於是就在他登基後的第三年,他採取了大臣的建議,頒佈並實施了這項專門針對這種情況的法令,也就是推恩令。

綜上所述,推恩令是哪個皇帝實施的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單從手段上來看就是很高明的,因為漢武帝本人是以賞賜的名義分解的諸侯國,對他的名聲不但沒有任何影響,反而還贏得了仁政的稱讚,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方面沒有動用過任何兵馬。


 

推恩令的內容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針對諸侯勢力過大推行的一部令法,那麼推恩令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漢武帝想要看到的局面出現了嗎?

推恩令的執行者漢武帝圖片

推恩令的內容其實總結起來主要的就是那麼一個方面而已,那就是在關於諸侯的爵位繼承這個問題上的整改,在推恩令還沒有推出的時候,按照之前漢朝頒佈的法令,諸侯的爵位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諸侯其他的兒子們是得不到任何封地的賞賜的,而推恩令就是針對這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規定,新的規定是允許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別傳給幾個兒子,雖然依舊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但是諸侯其他的兒子們可以分別得到候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候國就不再隸屬於原本的諸侯了,而是由地區所在的郡來進行管理。

這些候國的地位和現在的縣是一樣的,也就是説這些原本應該是諸侯的土地管理權,轉了一圈之後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中,這樣一來,無形中就大大減少了因為諸侯強大而造成的威脅,而在推恩令推行出去之後,諸侯們紛紛主動向皇帝申請分地,於是各大諸侯國就這樣被分成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候國,之後更是土地方面越分越小,皇帝想要看到的局面就這樣出現了,沒有用一兵一卒,僅僅是推行了一部推恩令,就成功將原本勢大的諸侯國,逐一分化了。

推恩令的內容其實並不複雜,但是它對中央集權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恩令的結果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發佈的一項允許諸侯國將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分給幾個兒子的法令,雖然表面看上去這是皇帝給的恩賜,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這條法令的存在從一開始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削弱各大諸侯國逐漸在增大的勢力和影響,那麼推恩令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為什麼會推行推恩令呢?

推恩令的推行者漢武帝

推恩令的結果是成功的,之所以會出現推恩令,是因為早在漢朝開國的時候,皇帝為了達到整個天下都被劉姓統治的目的,將土地大量分給了劉氏諸侯,以至於後來諸侯國的勢力開始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威脅到了皇帝本身,雖然之後漢文帝進行過一次削藩,但是結果卻以失敗告終,而且在削藩的過程中,遭到了各大諸侯的聯合反抗,以至於還掀起了一場戰亂,雖然戰亂很快被平息,諸侯國也傷了元氣,但大型諸侯國的勢力,卻仍然不小。

漢武帝登基之後,怎麼樣才能用最小的損失,最大程度的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成為了他首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而推恩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出的,它的實施使原本的幾個地域廣闊的諸侯國逐一被分化,最終被漢武帝一一掌控,所以從最終結果來看,漢武帝達到了他最初設想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朝朝廷方面幾乎是沒有什麼損失的。

因此不管是在過程還是在結局方面,推恩令的結果都是非常成功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8 字。

轉載請註明: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有何聯繫 推恩令的結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