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裏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裏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裏?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是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1407年7月也就是永樂三年,明成祖命令鄭和率領大部隊乘坐海船出海遠航。他們的陣勢非常龐大,大約有二百四十多條官船,跟隨的人員大致就有兩萬多名。訪問的國家也有三十多個,這些國家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
鄭和下西洋圖
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東非之間的交流。這幾次下西洋的經歷讓鄭和體力透支,在最後一次下西洋回國的途中,他因為過度勞累逝世了。民間也有故事將鄭和下西洋的經歷稱作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天方、古裏等國家,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了。也有人説他們也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非洲進獻來的長頸鹿被明朝宮廷的畫師化成圖留作紀念,一次證明亞非之間友好交往的憑證。
其實在學術界對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裏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朱鑑秋認為鄭和下西洋到過非洲東海岸這是有很多明確記載的,《明實錄》中就多次記載鄭和出使西方各國的事蹟。並且在非洲東海岸也發現了古瓷器遺址,其中就有十四世紀的瓷器,這也是一個佐證鄭和到過非洲東海岸的依據。
而對於鄭和是否到達過澳洲的問題,朱鑑秋覺得鄭和帶領的船隊很有可能到達過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根據《鄭和航海圖》上發現蘇門答臘相連處的一大片無名的陸地就是澳洲大陸。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我國內部也曾湧現一大批航海事業的專家們,他們為我國的航海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很多人的心裏,提到航海事業,腦海中浮現的全部是西方國家的探險,比如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但實際上東方國家的航海事業的起點遠遠早於西方諸國,比如中國的鄭和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鄭和下西洋的事蹟在我國內部也廣為流傳,那麼鄭和下西洋的背景究竟是怎樣的呢?
鄭和
首先,必須明確鄭和下西洋的大時代背景。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我國明代初期的一次航海探險活動,那時候的皇帝是永樂帝朱棣,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此人心懷大抱負,一心想將國家治理的更為強大。當永樂帝上任後,就曾經設想過與世界範圍內的諸國奠定良好的合作關係,於是便派出了知曉航海技術的鄭和鄭三保從海域出發,從海路去拜訪諸國。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世界格局。當時整個世界的發展是明顯東方領先於西方國家的,與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明朝處於初期,政治相對清明,在東方諸國中又有着極為重要核心的地位,可以説在放眼整個世界,中國正處於舞台的中央。從經濟貿易角度、從鞏固地位角度來説,於諸國的互動是極為重要的。在這種互通過程中,可以加強本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精神交流,彰顯中國的地位、體現中國的悠久文化。
於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鄭和下西洋已經成為必須完成的事業,通過鄭和下西洋,也使得中國在航海領域有了新的發展和建樹。
鄭和下西洋的船
鄭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開拓了我國航海領域新的探索,作為鄭和下西洋的工具,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船,可以説是極其關鍵的,鄭和下西洋的船並不同於一般的船隻,史冊中有一定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分為了好幾種類型,每種類型的船隻都有哪些功用呢?又以什麼名字來命名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細細研究。
鄭和下西洋的船
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從名稱和作用上來區分,一共有五種類型的船隻。
第一類,這類型的船叫做“寶船”。這種船隻在整個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數量的,據不完全統計,估計在鄭和下西洋的整個行程中,總共出現的數量不超過65艘。這種船隻的特點是很大,其體積遠遠超於一般的船隻,一次性可以容納上千人。寶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拉動,這種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納空間大,可以載物或者載人,在當時算是比較大的,能上寶船的人除卻主要的指揮還有一些外國使臣等。
第二類,這類型的船隻叫做“馬船”。它的體積相對寶船來説要小很多,馬船的主要用途是運輸船,一些貨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馬船上的。
第三類,這類型的船隻叫做“糧船”。這種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來運輸糧草的,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須在物資上有一定的配備,這些物資幾乎全部存放在糧船之上。
第四類,這類型的船隻叫做“水船”。這裏幾乎是將士們的住所。
第五類,這類型的船隻叫做“戰船”。體積相對來説最小,靈活輕便,如果遇到突發戰爭,可以用來對敵。
鄭和下西洋起點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並不是一場連續的活動,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在整個航海探險的歷程中,鄭和曾經七度帶領着部署,登上了船隻下西洋。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有七次之多,但在這七次之中,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並沒有隨着行程的不同而頻頻更改,反而有些是同一地理位置出發的,那麼為何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會如此的相似呢?鄭和下西洋的起點究竟是在我國的哪個具體地方呢?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又佔據着何種重要的地理位置呢?下面按照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將鄭和下西洋起點做如下説明。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七次的下西洋的行程中,每次鄭和率隊出發的地點大部分幾乎是同一個,那便是明朝時期的太倉劉家港,也是我國現在的江蘇省劉家港,第一次的行程並沒有持續很久,在到占城後便返回明朝劉家港內,而後又再度從劉家港出發,不斷的遠行,最遠的行程曾經到達古裏國等地。
那眾人可能就會有這樣的一種疑惑,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單單對太倉劉家港親睞有加呢?選擇此地作為起點究竟是為何呢?其實太倉劉家港在整個明代的發展歷史之中,是佔據着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
其一、太倉港是中國歷史之上聞名的港口,在這裏可以容納眾多的船隻,方便航海活動的開展;
其二、太倉港是一個繁華的港口,有諸多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熟悉水性、有很好的駕駛經驗的,選擇此處出發便於徵集相關的人才;
其三、太倉港是一個富庶的港口,這裏經濟貿易程度發達,適合外交貨物的運輸。
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鄭和下西洋為何在歷史上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場航海遠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呢?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又有哪些呢?這些特點裏又有哪些是優勢,哪些是劣勢呢?以何種依據用來區分鄭和下西洋特點中的優劣勢呢?接下來圍繞着鄭和下西洋的特點作出如下的分析。
鄭和下西洋
其一、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時間比較早的活動。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從事過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外交活動,這在當時是極具有歷史意義的,可以説拓展了一個新型的領域,包括後期西方的很多航海運動都有參照鄭和下西洋的整個過程,這個活動顯示了當時中國在國際中的領先地位。
其二、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在整個過程中,鄭和從第一次下西洋到最後一次的下西洋,中間共經歷了25年,從公元1405年到1430年,鄭和率領船隊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動,這個持續時長在當時可以説是史無前例的,開創了歷史之先河。
其三、鄭和下西洋的次數相當多,它雖然有二十五年,但卻是分割成為了七次旅程,每一次都是回到明朝後稍事休整又再度重新出發,這在古今中外的航海歷史中可稱為翹楚。
其四、鄭和下西洋拜訪的國家數量可謂極多。在鄭和的整個下西洋的行程中,總共拜訪的國家數量高達了三十多個,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地段,為何沒有走的更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出發後又再度回到原地,行程的距離沒有拉的很遠。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鄭和,作為我國第一位開拓航海領域之人,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並不是一次終結的,而是在探索中尋找經驗,總體來説,鄭和在其一生中曾經七度展開航海領域的探索,那麼在這麼多次探險中,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都是怎麼樣的呢?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中都有路經過哪些國家?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都有給明朝帶來哪些歷史性的轉變?
鄭和下西洋
按照鄭和下西洋的次數來劃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具體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鄭和下西洋,路線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第一次出發是沿着南方一路往下,在福建省逗留過一段時間後,穿越台灣和南海,最終到達了占城。在第一次的下西洋過程中,鄭和率隊還是處於一個探索階段,而且第一次行程中出現發生了一些戰爭,經過鄭和的處理後與八歇國締結了良好的關係。第二鄭和出發路線同第一次,路經了占城之後到達古裏。
第三次鄭和下西洋,同樣從太倉劉家港出發,這次的航線比第一、二次都要長遠一些,並且拜訪的國家也相對較多。在這次拜訪中鄭和同樣歷經了戰爭,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有心刁難,在一場苦戰之後,活捉了苦奈兒帶回了明朝,在永樂帝的恩赦之下,遣送苦奈兒回國,展示了大明國的風采。
第四次到第七次鄭和下西洋,每次的路程相對於前三次。航線要拉的更遠一些,開始了東非、西亞地區的航海旅程,可以説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行程。
鄭和下西洋在位皇帝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出行船隻最多、航海時間最久、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歐洲來説,中國的航海事業足足領先了近一百年。鄭和下西洋的事蹟令世界各國為之矚目,同時向世界各國傳達了明朝實力強盛、明朝不容小覷的現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範圍內的偉大的壯舉之一。鄭和之所以能夠成功下西洋,除卻鄭和本人能力出眾以外,同樣離不開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鄭和下西洋很難成行。那麼鄭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會支持鄭和下西洋呢?
鄭和下西洋
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曾為燕王。公元1376年,朱棣來到鳳陽老家,在此處住了將近四年多,這一段民間生活對朱棣的影響極大,讓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間疾苦的宏偉願望。在父親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繼位,沒能成為皇帝並沒有改變朱棣最初的想法,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為口號,將皇位從建文帝朱允炆處奪了過來,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為帝,成為大明王朝的永樂帝。
朱棣繼承皇位後,為了實現初衷,推翻了朱允炆所頒佈的政令,繼續加強皇權統治,併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吏治改革,並將國都遷移至北京。實現了大明朝的經濟、政治發展之後,為宣揚大明之威儀,加強與鄰邦的外交聯繫,朱棣命令鄭和展開下西洋的行程,這項舉措可謂是極為英明的外交政策。
鄭和下西洋的成果
根據史料記載得知,鄭和下西洋的成果有多個,主要體現在海外貿易和外交軍事方面。鄭和航海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有專家分析指出,鄭和和他的航隊還有可能還去過澳大利亞。這些史料記載都能體現鄭和下西洋的成果,而這些成果也代表着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探險家早半個多世紀,從另一方面來説,鄭和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歷史的奇蹟。
鄭和下西洋
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後,廣納天下人才編纂永樂大典。為了彰顯明朝國力,明成祖朱棣下令市民造大船下西洋。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明成祖讓鄭和下西洋尋求商機,以此來擴大海外貿易。有學者估算,鄭和七下西洋為明朝廷帶來了龐大的財政收入,折換成貨幣來算的話,至少有三十多萬兩黃金,千萬兩白銀,解決了明朝廷國庫緊張的問題。
從外交軍事方面來説的話,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明朝外交事業的進步,鄭和下西洋過程中,不僅推翻了蘇門答臘島的政權,而且還讓斯里蘭卡王國臣服於明朝廷。沿海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也是鄭和下西洋的成果之一。明成祖登基之前,便已意識到發展海外貿易的重要性,為了超越成吉思汗的功績,明成祖把目光放在了海上。隨着鄭和下西洋的深入,明朝廷佔有了朝鮮半島,大大地擴張了明朝的勢力範圍。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分國內與國外兩方面。從國內的影響來説,鄭和下西洋開拓了包括南洋、印度洋沿岸的海外貿易,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海外貿易勢必會刺激國內的官私工業與民間工業的發展,這是明朝繁榮的重要物質基礎。另外,鄭和下西洋加強了祖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聯繫。
鄭和畫像
鄭和下西洋在國外的影響更為深遠,鄭和下西洋為亞飛國際間的和平局勢奠定了基礎,它促進了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與協作,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許多東南亞的國家受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都形成了許多新的風俗習慣。鄭和下西洋對華僑開發南洋也有一定的影響。鄭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由中國通向南洋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國的威望,給華僑開發南洋提供了諸多有利的條件,不僅提高南洋區域人民的知識技能和生活水平,還對南洋的經濟發展也起到推動的作用。
但是鄭和下西洋也有一些反面的影響,比如鄭和下西洋並不是以貿易作為根本目的,為了宣揚國威,將物力財力往外送,成本太大,雖然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但是並沒有怎麼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的心理。這也是導致明朝後期國力衰微的原因之一。以上便是鄭和下西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