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對康熙説了一段話,最終,康熙決定非殺鰲拜不可!
在很多清朝的歷史劇中,對於鰲拜這個人的評價是極為糟糕的,而且,在官方發佈的史書中,更是把這個人描繪成專權結黨營私,橫行霸道,對於當時的康熙皇帝也是從不放在眼裏。可以説,這就是為臣者的大忌,任何一個上位者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下屬眼中沒有自己,而且,還時刻心中想着怎麼推翻自己的人。
但是,我們都知道,史書在記載歷史的時候也會有所偏頗,那麼,對於鰲拜的記載真的是那麼準確嗎?他在真實的歷史中確實是一個窮兇極惡的人嗎?
其實,在看一些早期的資料的時候,鰲拜是一個對大清有着巨大貢獻的人。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可以這樣説,如果沒有他,清軍不可能順利入關,正是他在戰場上奮力廝殺,打敗眾多敵軍,才緩解了當時清軍入關的壓力,為大清的建立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皮島之戰,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松錦會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西充之戰,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最終,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甚至,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期間,對次抗多爾袞。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為朝堂上説話有分量的大臣,否則,在一開始這種全部都是打江山的功臣中,他如何能夠立足。因此,順治帝才會在放棄皇位的時候,選擇鰲拜作為“四大輔臣”(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之一,輔佐小皇帝康熙。
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
但是,這樣一位功臣為什麼最後被除掉了呢?
雖然,當時是有四大輔臣,但是,鰲拜在其中卻是處於最末等的,因為,他畢竟是武將,對於政治上的一些東西,並不精通。他並不是一個甘於落後的人,因此,他一直和其他三位權臣爭權奪利。隨着時間的流逝,鰲拜的權利越來越大,足夠和其他幾位大臣相抗爭,因此,當蘇克薩哈和他相互爭奪權力的時候,他用反間計最終利用康熙皇帝成功的扳倒了這位昔日的對手。
之後,隨着索尼的病逝,四位大臣就剩下了另外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了,對於這個人,可能之前還會有所顧忌,畢竟那個時候鰲拜的勢力還不是最雄厚的。而現在,他集中了另外兩位的勢力,就不再顧忌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了。
而這個時候皇帝對於權力的需求也逐漸增加,任何阻止他把權力集中在手中的人都是擋路的石頭,而很不幸鰲拜就是這塊大石頭。這時候的鰲拜手握兵權,在朝堂上一提議或者反對一件事就會得到大批見風使舵的大臣擁護,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卻不想當一個傀儡皇帝。
因此,鰲拜的存在就成為了康熙的眼中釘肉中刺,時刻想要將其除去。
但是,康熙帝也知道鰲拜雖然有着一呼百應的能力,但是,他卻不會那麼做,因為,如果想要造反,他早就架空了小皇帝了,根本就不會給小皇帝培植自己勢力的機會。鰲拜身邊的謀士曾經勸他説:現在他的權力過大容易引起皇家的不滿,就算這時候他把所有的權力還給皇帝,也不一定會有善終,還不如現在就反了呢!
但是,這些話卻被鰲拜一口回絕了,並且,讓這個謀士不要再提,他甚至説過:大不了我什麼都不幹,就當一個聾子不就行了嗎?難道這樣皇上還會容不下我嗎?當時有人對於康熙的存廢進行密謀時,其他人都主張廢掉皇帝,只有鰲拜反對這個説法,由此可見,他對於皇室還是忠誠的。
但是,康熙作為當權者的想法自然和他不一樣,任何有可能對他皇位構成威脅的人和事都要被消滅在萌芽中。但是,皇帝清楚鰲拜的忠誠,因此,他不知道是不是要採取極端的措施對待這位往日的忠臣,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他。
最後,還是當時的孝莊太后對康熙説:
“正是因為他的忠心打動了你,所以,你才一定要殺了他,不然,他在以後就會成為你做皇帝的最大障礙,如果,你不現在就把這個障礙消滅了,今後你一定會後悔。況且,你也不能通過這件事吸取一個很好的教訓。其實,這樣的事情是在成為一個好皇帝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不然,就會像你的父親那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我看着長大的,所以,我一定不會希望你成為那樣的人,去吧,按照你所想的那樣去做。”
最終,康熙在和祖母孝莊太后談話以後,康熙帝才終於決定除去這個今後的絆腳石。
康熙八年五月,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接着,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
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
但是,如果讓後人知道自己殺了一位忠臣,此事一定對自己影響不好,所以,他在史書上對於鰲拜就進行了醜化。加上他也確實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影視劇和史書上對於鰲拜的描寫都是很負面的。最終,康熙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
其實,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君王的疑心和對於權力的佔有慾是難以想象的。
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第三十六》、《權臣:與少年康熙的較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