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在購買產品時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卻又出現熱點扎堆的現象?
消費升級現象説新一代人更多的追求個性,願意花錢買一些小眾的產品,同時也有數據顯示,品牌的作用正在弱化,但是為什麼最終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追熱點,扎堆現象?
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不知題主説的“ 也有數據顯示,品牌的作用正在弱化 ” 出處在哪裏。我個人不太能理解和贊同。因為題主描述的“ 新一代人更多的追求個性,願意花錢買一些小眾的產品 ”,應該是品牌的作用強化的體現。另外,今天你“能看到”越來越多扎堆消費的現象,並不代表人們的選擇比二十年前就更扎堆。這只是因為二十年前沒有朋友圈沒法產生熱點幻覺而已。二十年前班上的男生可是人腳一雙回力鞋,那才叫真正的熱點 + 爆款 + 扎堆。
我覺得題主可能真正想問的是:為什麼消費者又追求個性,又扎堆熱點,這兩種行為不是矛盾的嗎?
是的,這兩者如果放在同一層面來看,確實是矛盾的。60 年前就有經濟學家提出過 snob effect (裝逼效應?)and bandwagon effect(從眾效應?)來描述這兩種奇怪的現象:為何有的商品,旁人買的越多,帶來的效用越高,而有些商品,旁人用的越少,帶來的效用越高。這個問題我覺得到近年才被解答。答案就是,兩者不矛盾,因為追求個性和追熱點(或許可以視為兩種心理需求)可以在一個消費行為裏同時實現。因為商品的某些屬性可以幫你體現和旁人的相似性,另一些屬性可以幫你凸顯和旁人的不同。下面舉例子:
喜茶火了,於是你去為了不落伍,積極成為一線城市新中產,趕緊去嚐鮮喜茶,這是追熱點。但是想象你和 3 個同事一起去買,他們都買了同一個口味,你會不會想試個和他們不一樣的口味來體現你的個性?
你是一位高端金融人士,但有一顆狂野的心。你身邊所有的同事都用 iPhone,你為了不顯得出格,也只能一直用 iPhone,這是從眾心理。但是你看到同事們的手機殼都是純黑純白,於是你特意選了一個狂野的手機殼,這是體現個性。
總結城市白領的消費行為,大概多數情況下,人們會以消費同樣價格和品牌的商品滿足從眾需求,然後以在同品牌、同檔次商品裏選擇獨特的設計、顏色、功能,來體現個性。這樣才能同時顯示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審美情趣。
Leibenstein, H. (1950). Bandwagon, snob, 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4
Chan, C., Berger, J., & Van Boven, L. (2012). Identifiable but not identical: Combining social identity and uniqueness motives in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