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學科研並重,立德與育人並重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經典

圖説:劉洪來授課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傳承與創新結合,教學與科研並舉,立德與育人並重”,華東理工大學工科化學系列課程創新教育團隊就是這樣一支特色鮮明的中青年高水平教學團隊,他們來自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實驗化學的教學第一線。

教授深耕教學一線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學。”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劉洪來已在華理化學學院工作了30多年,雖然在界面科學和分子熱力學基礎研究領域早就享譽中外,但從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堅守在本科教學第一線,每年都為本科生上課96個學時,每週都花費兩整天時間在離市區40公里的奉賢校區為本科生上課。他所任教的“物理化學”被學生戲稱為“魔鬼”課程,但他卻做到了教學方法適當、結構合理、內容適度,讓課堂不僅有抬頭率,更有了點頭率。

有劉洪來這樣一位“隊長”引領,團隊也始終元氣滿滿——

彭昌軍曾一年完成了192學時的本科課堂教學任務,特別擅長激發學生“興奮點”的他,讓知識在快樂的氣氛中鑽入學生腦子;張文清負責了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以精細平和的教學態度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她創造並享受着“和學生在一起”的學習氛圍……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團隊成員的付出在學生們閃着星星的眼睛裏得到了回應。

團隊經過多年積累,目前已擁有3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門上海市慕課課程。

優良教學傳統代代傳

優秀源於傳承,團隊由中科院院士胡英、中科院院士田禾擔任顧問,國家教學名師黑恩成教授帶教。胡英與黑恩成兩位前輩之間的傳幫帶佳話和師者美德,在團隊內被堅定地傳承並實踐着。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為像劉老師一樣的師者。”華理青年教師、特聘研究員練成曾因一場講座與劉洪來結緣,從大三至攻讀博士,一路成長都得其悉心栽培。留校任教後,他又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從一名學生到教師的蜕變。練成説:“劉老師的指引和點撥,讓我不僅很快站穩了講台,還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學術方向。”練成獲得了上海市“啓明星”、上海市“揚帆計劃”以及“博新計劃”等人才稱號。

圖説:課程交流

教學與科研比翼齊飛

“科研與教學一起抓,兩個拳頭都要硬”,已是團隊根深蒂固的觀念。

多年堅持從事教學改革與研究的彭昌軍,不斷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體會融進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研互動。例如,在講授電解質溶液時,將離子液體、雙子表面活性劑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學。他指導的大學生創新與實踐活動及畢業環節課題,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擔的科研項目。

“重教學”以固其本,“強科研”以成其高。團隊成員張文清老師介紹,團隊在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同時,還堅持將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學進行轉化和移植,堅持將科研成果編入教材、帶入課堂、引入實驗室。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物理化學》第六版中,團隊結合科學研究最新前沿知識,增加了涉及環境、材料、能源和納米科學的實例,如反滲透、量子糾纏、密度泛函理論、基組、粗粒化等。同時,團隊還從科研成果中提煉特色專業實驗30餘個,目前已有15個特色實驗項目應用於實驗教學中。

圖説:科研指導

賦能創新型人才培養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團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什麼是科研?如何做科研……4年前,對這些問題還懵懵懂懂的程錦,現已是化學學院的一名碩博連讀研究生,主攻方向為非平衡態統計熱力學,所負責的“電化學過程模擬系統軟件開發”項目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正在申報專利1項。大二時,因為對物理化學比較感興趣,他參加了劉洪來指導的“大創”項目,最終論文刊發於《化工學報》,由此打開了他的科研視野。他感慨道:“從實驗選材到步驟設計,以及最後的公式推導與計算,真沒想到劉老師會手把手地教我們,還在奉賢校區為我們提供了一間獨立的實驗室,同時還幫我們解決了藥品採購與實驗設備的問題。”

圖説:實驗指導

除此之外,團隊成員經常面向社區開展各項活動,常年為附近的中學提供支持,協助中學完成化學實驗室的建設。張文清負責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率領學院的10餘位知名教授,每年指導120餘名高中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徐首紅老師領銜與徐彙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簽署合作協議,為中小學生科創活動提供服務,每年接受上海市世外中學學生前來開展科研活動,每年兩次為社區中小學生開設化學系列知識講座,帶領小朋友進行趣味化學小實驗、小競賽等活動,給孩子播下渴求知識、探索未來的種子。

得益於共研、共享、共進的團隊協作機制,團隊成員先後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山東省泰山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人才計劃;榮獲上海市教衞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師德標兵、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重點宣傳典型、“寶鋼優秀教師獎”和首屆“海灣杯”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大賽特等獎等多項榮譽。

源於熱愛,始於情懷,忠於教育。“把課程教好,把學生帶好,把科研做好,多出成果,就是我們團隊最大的願望。”劉洪來的話真誠而樸實,卻道出了團隊的師者初心。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