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陶淵明之間有什麼關係 兩人的代表作有哪些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偉大詩人、辭賦家,因為對官場的不滿,辭官而去,歸隱山林,他同時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養,是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陶淵明寄情山水畫像
蘇軾與陶淵明都是對官場的不滿,遠離官場,歸於自然,但他們兩個人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淵明的生活的是階級矛盾尖鋭、政治黑暗的東晉後期,那時,陶淵明雖為官卻遭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展現自身的政治抱負,才幹也不得發揮,因為他毅然決然,遠離塵世,歸隱山林。
而蘇軾生活的背景開明的多,朝堂通過各種變法,想要國家走上富強之路,蘇軾因為自己的政治意見得罪了當朝的權威,受到排擠,被迫離開朝堂,雖然蘇軾最後歸於自然,但仍對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報效朝廷。蘇軾歸隱田園後,陶淵明的創作給了他很大的啓示,他嚮往陶淵明寄情於自然的那份灑脱,通過陶淵明的詩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種樂趣。
陶淵明雖然才華兼備、心態豁達,但他始終以隱士自稱,他作品的自然風格與華麗的文風不符,所以並沒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宋代以後,文人的推崇與蘇軾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蘇軾的詮釋將陶淵明的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以後官場上失意的士大夫們,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歸宿。陶淵明的淡然,也是後世人崇拜的對象。
蘇軾是什麼派詞人
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雖然蘇軾不是“豪放派”的創始人,不過“豪放”這個詞是蘇軾第一個用來評價詩詞文章的,而且,蘇軾創造了宋詞“豪放”的一個巔峯。可以説宋詞的豪放就是從蘇軾開始的。
蘇軾畫像
在蘇軾的詞中不難看出那一份別人學習不來的豪放不羈,他不僅在是寫一篇短短的詞,他是在詞中構建了一份宏偉的藍圖,讓人不得不為這份氣勢所傾倒。説起來,豪放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創作的視野是比較廣闊的,氣象是比較恢弘雄放的,還喜歡用一些詩文的手法和句法來寫詞,所以這就使得詞中的語詞宏博,而且不不拘守於音律這些東西,所以在有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奇怪,一些比價守舊的人就會覺得這些東西就是一些亂七八糟不能稱之為詞。不過這才是“豪放”啊。從蘇軾的詞中,我們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個特點的,所以説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老夫聊發少年狂”作為開頭,這就是豪放啊。有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就這麼出來了。就是是表達思念也是帶着豪放的。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在表達思念,可是還是帶着一份不一樣的氣勢在的。試問,有多少人敢去“把酒問青天”呢?
所以説,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蘇軾是什麼之一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像
“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構成的。
“唐宋八大家”並不是在那個時代就有的稱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時候才出現的。“唐宋八大家”這個稱號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後到了明朝中期,葉唐也選了八個人編了一篇文集。之後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這個人結合了前面兩個人的説法,編選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鈔》這一個書。這個書在那個時候還是提供流行的,於是“唐宋八大家”就確定下來了。“唐宋八大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唐宋的古文運動中佔據中心地位的人,他們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對駢文,並給了當時還有後世的文壇一個深遠持久的影響。
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實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唐宋八大家”中,蘇軾也是一個很出色的存在,有着很獨特的文學觀點,這使得他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蘇軾的文藝觀是體現在他的創作中。
蘇軾留下的詞有着《水調歌頭》、《江城子》、《浣溪沙》、《蝶戀花》這一些,散文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這些都是給了後世很深的影響的一些文學作品。蘇軾的風格也是被無數的後輩模仿。蘇軾是因為足夠厲害才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而不是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出名的。
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是《水調歌頭》中的一首,出自於蘇軾之手,被後世文人收錄在他的《水調歌頭》文集中。
蘇軾畫像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某一年八月十五,在現今我們將這一日稱為中秋佳節,在那一年,蘇軾已經有四十一歲了,政治上極其不得意,我們通過這首詞逐句解析來分析作者的意圖。
詞的上半段,如同上述畫面中的景象,天空上掛着一輪皎潔的明月,圓圓的,亮亮的,將整個大地都給照亮,我舉起了晶瑩的酒杯,抬頭向上天發問,好久都沒有這麼皎潔明亮的月光了,天上的各路神仙們,你們可否告訴我啊,現在是什麼歲月了?我本屬於天上,現在想趁着這月色,乘風回到應該屬於我的地方,但是唯恐用玉石裝飾的月宮,經不住那高處的寒冷,我站起來隨着月光翩翩起舞,其中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哪裏像是在人間啊。這一部分主要是對景色的描寫,作者心裏活動的描寫,屬於記實部分。
詞的下半段,緊扣上班段,抒發了詞人的心中感想。在這麼美麗的月光下,人的心中是不應該抱有任何的埋怨和怨恨的,但為何這麼美麗的月色只能在親人離去之時才能欣賞得到呢?人的一生中無數的悲歡離合,天上月亮的形狀不停由圓到缺,由缺到圓,這是一件難得周全無可奈何之事。即使親人並不在自己的身旁,但仍然希望他們能夠身體安康,雖遠隔兩地,卻能夠共同賞月。
這首詞前半段感情落寞低調,但最後的收尾部分卻一掃之前的陰霾,呈現出勃勃生機。
蘇軾圖片
蘇軾,他的身份是一代大文豪。創作出來的詩詞不計其數,留下了很多的佳作名篇,讓後世學子們不斷研究,或帶入角色,或模擬情景,都希望能夠找到作者當時創作之泉思,以期望自己能夠做出更為高明的作品,留下更為響亮之名聲。蘇軾的文學已經談過很多次了,那你心中他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呢?看看下面的這幅圖,是否與你的假象相符合?
蘇軾 圖片
對於文人、學者,腦海中第一浮現的景象,便應該是生着一身的長袍,顯得無比飄移和清新了。對於上述的圖片,我們自上到下的一一進行描述。
宋朝不同於清朝,那時候人們的前面頭髮並沒有被強制性推掉,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精神,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整潔,文人們一般更喜歡戴上一頂頭飾,大多數人還是以黑色的帽子為主,進行頭部的修飾。
再來看他的整個面部,五官形象這塊我們看的不甚清楚,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鬍鬚,長而分明,好像就是在形容着本人性格的剛毅不屈,整個人昂首挺胸,顯得氣勢如虹,精神百倍。
接下來看他的衣物,衣裳是淡藍色的,顯得十分的樸素無華,但在腰間卻掛有一飾物,猜測這可能是文人的一個身份象徵,他面向着月色而立,雙手放於身後,一種曠世而獨立的即視感。
蘇軾尺牘
蘇軾,世人稱之為“蘇東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詩人、政治家、文學家,後人給予蘇軾的評價很高,認為其實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者之一。
蘇軾尺牘圖片
蘇軾的文學造詣表現在很多方面,散文可與歐陽修相較,被併成為歐蘇,詩、詞與黃庭堅、辛棄疾不相上下,分別被並稱為“蘇黃”、“蘇辛”他還開創了新畫派—湖州畫派,書法天賦也是了得,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北宋四大家。
《蘇軾尺牘》是我國針對的書法真品,被放置於博物館中,其中,蘇軾的很多詩篇都收在其中,《蘇軾尺牘》有着鮮明的時代特色,很多後代文學家也不能模擬一二,形態上瀟灑自然,舒捲自如,並不刻意;字體上,看似樸素,平常,但是,字體卻藴藏着巨大的能量,深不可測,黃庭堅在《山谷集》中這樣評價蘇軾的字體;“意忘工拙,字特瘦勁”;在技巧上,蘇軾也有突破,師承於大家,但是不限於大家,在字體上傳承並創新。
後世人總想模仿《蘇軾尺牘》但是遠離了蘇軾生活的政治環境,每個人的環境大相背離,技巧上也相差甚多,當然學習不來蘇軾文筆上的瀟灑了。除此原因之外,蘇軾在佛學上的造詣也很高,長期的研習佛學,蘇軾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終將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人生的信條,這份灑脱、超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習到的。
蘇軾草書
《醉翁亭記》是蘇軾草書代表作品之一。1091年,蘇軾在潁州擔任知府一職時,友人想問蘇軾要一幅他的墨寶。隨後,蘇軾寫了兩幅《醉翁亭記》,一幅是草書作品,一幅是楷書作品,後來草書版《醉翁亭記》送給了開封府劉季孫。
蘇軾草書
在當時,蘇軾的墨寶十分珍貴,得到他書法作品的人一般不會輕易拿出來世人。公元1296年,趙子昂有幸見到了蘇軾的草書《醉翁亭記》,隨後,趙子昂做了題跋。趙子昂做了題跋之後,這幅書法作品被馮伯田所收藏。而後很長一段時間,草書版《醉翁亭記》都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明代年間,高拱得到了這幅真跡,後來又被張居正所收藏。張居正被抄家後,草書版《醉翁亭記》輾轉入宮,後來被火燒燬。清代康熙年間,有人發現了蘇軾草書版《醉翁亭記》的拓本,雖然殘破不全,但是從中依然能品鑑出蘇軾的書法藝術。
其實,蘇軾最為擅長的書法形式是行書和楷書。除此之外,蘇軾在草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早年間,蘇軾在父親的教育下,他開始了對王羲之草書作品的臨摹,隨後又學習了張旭的狂草。蘇軾在臨摹他人的作品時,善於總結草書的形態藝術,逐步練習之後,蘇軾自稱一家,寫出了自己的風格。蘇軾的草書作品豪邁大氣,字體娟秀飛舞,蘇軾在寫作書法時,善於借用筆端的力量,所以他的草書作品遒勁而富有力道美。